文/曹郁美(佛學博士)
自從近代開啟神話學的研究,學術界對於遠古人類,甚至今日依然存在的神靈信仰(例如聖山、聖樹、聖石等),已不再視為愚昧、無知、落後,反而從中讀出人類對於不可知世界的惶惑必須得到解答,其心靈上的終極需求。故而「宗教是鴉片」、「宗教只是一帖安慰劑」似乎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為何文明愈進步、對於未知的、廣大無垠的宇宙愈需要謙虛?」
《華嚴經》讓我們讀出了大乘佛教廣闊的宇宙觀,時間由「現在」綿亙至無數個「過去」、無數個「未來」,空間也由東西南北之四方、六方擴展至「十方」,即所謂的「十方三世」。
宇宙無邊的空間感我們可以接受,因為天文學已陸續證實了;然而生命之謎牽涉到業力與輪迴,就不是人人能理解。更遑論佛教的根本主張:尋求解脫涅槃、步入成佛之道。
是的,科技文明可用「一日千里」形容,以智慧型手機來說,它大大地改變了世界,然而這不代表人類的病症比以前減少、內心比以前快樂、生活比以前無虞。這是怎麼回事?無他,在於「生死(或生活)不自在」也!
死亡,一直是凡夫的恐懼,因為「死後到哪裡去」始終不讓人滿意。生活雖然便捷,但衍生的社會、家庭、個人問題可能更多。
無可否認,《華嚴經》呈現的是超越世間、超越歷史的情境,那是個與現實世界迥異、令人難以置信的世界。然而,難以置信就代表一定不存在嗎?正如智慧型手機,五年前我們還難以置信呢!
因此《華嚴經》中的境界究竟是否虛擬、是否神話,這話可以用另一角度問:你是否相信自己有擺脫三界、六道的束縛,得到精神與肉體的解脫與自由之能力?如果相信,那麼它就不是虛擬的;如果不相信,那就必須記取禪宗的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為「境界」、「十方三世」之觀念必須由修練、證悟取得,絕非知識討論所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