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光
近日,台灣各大學舉辦畢業典禮,佛光山創辦的南華大學,有兩個特殊的畢業生:一是高齡八十七歲的林添發,他十七年前罹患失智症,憑著自身的努力,完成學位;另一位年輕學生罹患罕見疾病,歷經多次手術,但專注藝術創作,獲得「總統教育獎」,兩段精采的生命發人省思,懂得自我奮鬥、努力,看似日暮西山的人生,卻處處般若。
黃昏,在蘇軾的眼裡,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惆悵;在情人的眼裡,有著浪漫的情懷;在老人的眼裡,或許是生命即將終了的感傷,或許是積極奮鬥的爭取;在攝影師的鏡頭中,是柔和不刺眼的構圖;對台灣的職業婦女來說,黃昏市場則是便利的選擇。隨其心念,各有不同的解讀與詮釋。
《佛光菜根譚》中說:「觀晚霞悟其無常,因為夕陽無限好;觀白雲悟其捲舒,因為雲出岫無心。」這分觀照的力道,正是超越生命的智慧。
美國奧林匹克殘障人士冰上曲棍球隊員李仁勇,二十二歲時突遭車禍變故,兩度截肢,最後仍獲得奧運金牌,成為生命勇士。
上周他到佛學院和學生分享心路歷程,對於自己的變故,一開始憤怒、埋怨,但看到比他更嚴重的傷殘患者笑得開心時,他當下告訴自己「永遠不能放棄」。看似頹喪的生命,一念之間破繭而出,同時激勵更多生命成長。
星雲大師說:「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眼前可見的色身,終有散滅之期,而佛法談十方三世的生命,超越色身軀殼及有限的年月,所謂黃昏,正是下一段生命的開端,於是得以繼續努力,為人生開創無限的價值。
禪門中說:「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世間一切因緣和合的草木、人事物的更迭變化,都在無聲無息的為大眾演說般若智慧,只是有些人茫然不見;有些人跟著一齣齣悲歡離合的人生情節,生死沉淪;而上等根器的人,則如〈風鈴偈〉所云:「渾身似口掛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一等為他談般若,滴丁冬丁滴丁冬。」
在揚眉瞬目間,能見諸法萬物妙趣,則順逆之間皆能無入而不自得,真能人生何處不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