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到四歲的自我認知開始變強,關於小孩間的拳頭之戰,更需要父母與老師們的循循善誘及教導。圖/皮爾斯夫人
面對脾氣衝動的毛小子,更需要大人們的細心了解與耐心對談。圖/皮爾斯夫人
文與圖/皮爾斯夫人
男孩的拳頭戰爭,透過兒子恩典三到四歲這一年的孩子衝突,為我上了寶貴的一課,因這一年裡恩典除了有被他人欺負的經驗,也有多次欺負別人的經驗。
毛小子天性樂觀活潑,但某些時候卻容易情緒衝動,從三歲開始,他漸漸意識到自我的存在,當碰到不如他意的時候,常常上演哭戲或鬧劇。
在遊戲廣場裡,孩子間偶爾會發生些小衝突,對許多父母來說,其實很正常,我們幾個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是發現孩子︵尤其是小男生們﹚對其他小孩動手動腳時,會先口頭勸告。
倘若不聽,二話不說,直接將孩子帶回家,當下就讓孩子知道這是做錯事的應有懲罰,不能繼續在遊戲廣場裡玩耍,還有取消睡前十五分鐘的卡通時間等等。帶孩子離開現場,一方面是處罰,一方面也是讓孩子能慢慢地將情緒緩和下來。回家後,孩子可能會哭或鬧,這時,做父母的需要穩住情緒,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肢體衝突是源自於孩子開始發展以「自我中心」為思考的軸心。這時候,父母要了解:教化孩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面對情緒衝動的孩子,更多時候,我們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他對談。比如,問他如果被他人惡意對待時,感覺如何?會喜歡嗎?
最好避免說教式的談話,我們可以利用周末假日帶孩子到森林裡消磨一整個下午,趁著氣氛輕鬆愉快時,與他聊聊分享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要彼此互相尊重與和善對待?自己最喜歡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又是什麼?因為這時期的小小孩對於和他人相處的技巧和情緒控制的EQ都還在發展與探索中。
關於小孩間的拳頭戰爭,我跟幼稚園的老師們談過。基本上,老師們的看法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發生衝突是正常的,兩歲到四歲的自我認知開始變強,孩子們以不同的力量去經驗什麼是自我,經驗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與界線。
在幼稚園裡,小孩之間如果發生小衝突︵沒有用任何危險物品攻擊對方﹚,老師們不會馬上介入,他們會以某個距離觀察孩子。老師跟我說:「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化解衝突與面對衝突,如果大人直接插手處理,對孩子來說,反而失去學習處理人與人之間衝突的機會。」
不過,碰到激烈衝突時,老師們會馬上介入處理,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釐清所有的過程與細節後,犯錯的那一方會在老師的引導下,跟對方道歉;之後,老師可以選擇以小處罰來讓孩子了解動手打人的嚴重性。恩典的幼稚園老師對孩子動手的處罰是要孩子待在老師身邊二十分鐘︵或待在另一個小房間裡﹚,這二十分鐘不能跟其他小朋友玩耍,需要安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二十分鐘後,老師會再跟動手的小孩聊一聊關於剛剛的事件,他沉澱下來後的想法是什麼?
面對小男孩的拳頭之戰,不久前,我才與老師們會談,知道恩典欺負人的次數愈來愈少了,身為媽媽的我,對毛小子的進步感到驕傲;我想,我們不斷跟他分享的那段話,他終於聽進去也開始練習了──「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武力,而是忍住自己的衝動,與他人和諧共處,這才是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