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老化有我照你專題報導 新港文教基金會 藝術參與 讓長者活出自我

陳玲芳、李祖翔、阮愛惠 |2014.06.09
2687觀看次
字級

採訪報導/記者陳玲芳、李祖翔、阮愛惠

約莫四年前,當嘉義縣新港國際媽祖文化節的踩街活動結束時,時任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張瑞隆,走向一位穿著可愛老虎裝的長者,對他的熱心參與彎腰致謝,不料,這位來自咬仔竹社區、帶著靦腆笑容的老人家卻回答他:「我今年八十歲了,有機會來參加這樣的活動,覺得很幸福。」

張瑞隆表示,從一位高齡長輩口中聽到「感覺幸福」的真心話,讓他大受感動。他認為這位長輩的幸福感,應該歸功於咬仔竹社區一群熱心人士,如咬仔竹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茂山、理事何燦淵、楊宗耀、義工施秀敏等,認真地推動各種活動,「長輩已經習慣參與,也享受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林茂山,與楊宗耀、何燦淵等中壯輩,多因來自三代或四代同堂大家庭,促使他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包括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動的社區營造。

遊子回娘家 社區日辦桌

為落實社區營造結合產業觀光,何燦淵率先提供百年老屋的老家經營民宿,希望帶給旅客「返樸歸真」的美好感受,也鼓勵村民來泡茶開講,曾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的陳錦煌,亦常邀請住院醫師、社區工作者到此體驗交流。

位於新港鄉菜公村咬仔竹社區的「老家民宿」,管理員施秀敏同時也是當地資深解說員義工。她指出,為迎接大年初二回娘家活動,社區每年都以集體聚餐的「辦桌」方式,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回娘家宴會,今年已邁入第八年,為社區增添不少過年歡樂氣氛。

施秀敏說,這個全台首創、以社區集體方式舉辦的回娘家宴會,已成為地方最特殊的風俗之一。每年席開六十餘桌,除了統統有獎的摸彩,今年還規畫了「高麗菜選美比重」趣味競賽,讓純樸恬靜的鄉村多了一層濃濃人情味。

林茂山及何燦淵表示,咬仔竹社區在環保署清淨家園競賽,屢獲全台優等社區殊榮,為提升在地人文素養,經社區幹部討論,選定農曆初二「回娘家」這一天為「社區日」,讓社區居民齊聚在社區公園,一方面宴請回娘家作客的女兒,一方面連繫出外居民的感情。也讓鄉親父老利用這個難得機會交換心得、分享經驗。

何燦淵強調:「活動,是一種共同參與的過程。」居民透過共同參與,拉近彼此情感,才是活動的最終目標。

照顧照護 營造社區健康

回溯一九九九年,台灣開始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身為台灣「社造祖師爺」的新港,也成立了國內首座「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強調,社區健康營造的用意,是讓大家知道,健康維護不僅是專業醫師、衛生行政單位或健保局的專利,也是社區每一個人的責任。

社區總體營造強調自動自發、由下而上的精神,台灣本土化的社區健康營造就此在新港鄉生根。

目前,新港全鄉有九個「社區健康補給站」與「社區關懷據點」,大家站在平等地位,不僅維護個人健康,也關注社區生活環境的健康。社區健康營造的重點,在於走出醫院、診所及衛生所,結合社區資源,發掘社區健康議題,持續關注、解決已經或將會影響居民健康的各種因素。

陳錦煌說,健康社造需要推動兩種「社照」(社區照顧)機制,一是「照顧」、二是「照護」。

陳錦煌將社區老人分成三種:健康老人、身體狀況不好不壞、「臥床」則是需要醫護介入的第三種。他強調,成功的社照,就是要「讓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能夠不臥床;且能停留在健康的區塊,愈久愈好。」

延緩老化 推動學習體系

新港社區健康營造不僅推動預防疾病的行動學習團體,更將健康議題納入終生學習體系,結合環境保護、空間美化、藝文展演、社團活動、圖書推廣、社區福利、傳統技藝保存等基金會既有工作,將健康的範疇「由個人擴大到社區」、「由醫學專業走入各類領域」,達到全盤社區健康生活營造。

陳錦煌說,大約七年前,新港即擁有全國唯一的「藝術高中」,基金會既以在地的「積極老化」為目標,當然也思考如何用藝術介入、參與的方法,號召鄉親長輩積極投身公共事務與社區文化活動,讓銀髮族重新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延緩身心老化速度。

新港大專聯誼會(簡稱「新港誼」)義工出身、現任新港文教基金會社造輔導團專案經理徐家瑋舉例,如邀請雲門舞集舞者吳義芳老師擔任駐村藝術家,教老人一些基本的肢體動作,讓他們維持身體的柔軟度與靈敏性,避免跌倒。同時,為兼顧生理與心理健康,情商劉雪麗老師教銀髮族攝影,並以其所拍照片,創作出一個個「會說故事的盆栽」等。

今年剛滿二十八歲的徐家瑋,也從自己與同儕的祖父母身上,看到「藝術參與」如何讓老人家變得趣味盎然、童心未泯。

微笑好客 發展生活美學

嘉義縣為傳統農業鄉鎮,鄉鎮村落早已邁入高齡化,據內政部一○一年底人口結構分析,嘉義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攀升,老化指數破百、占全國第一,文化部推動「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希望激發基層村落的發展潛能。

去年,補助案中的「咬仔竹─微笑的番茄故鄉」文化據點改善成果展,於新港鄉菜公村咬仔竹三角公園舉行,村民以「歡喜入厝」的心情,大清早就結集在活動中心,親手包粽子、做筒仔米糕等,準備豐盛午餐,邀請賓客品嘗農村美味。

咬仔竹社區有四十戶村民,參與義工平均年齡七十至七十五歲,阿公阿嬤都使出渾身解數,大展「微笑、好客」的活力。

陳錦煌表示,新港文教基金會與咬仔竹社區共同提案的文化據點改善,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及村民長輩共同努力下,包括公共參與討論、設計、藝術家進駐、社區阿公阿嬤參與馬賽克拼貼、種草皮等,約三個月就完成入口意象、屋中樹及路燈腳三個生活美學空間。

計畫推動之前,新港文教基金會已花了近十年時間,和咬仔竹的長輩「博感情」,從組織社區發展協會、重陽節敬老餐會、社區健康營造、國際藝術節踩街工作坊與遊行、文化藝術駐村、「一種米養百樣人」環境劇場、「新港老玩藝」創作與聯展等,點點滴滴建立互信,並透過組織運作、溝通協調,一步步「培力」社區能量,終成今日文化平權、村落發展的基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