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毅年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這是一首牢騷詩,具體的人物關係並不甚清楚,有人說是君主與臣下,有人說是領主與奴隸,有人說是地主與農奴,有人說是主人與奴僕……但不管是何種關係,都表現了上對下的壓迫,下對上的不滿。
但是為什麼不回去呢?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或是人身不得自由,或是生計尚無著落。就像唐代那個新羅留學生感嘆的:「不是不知歸去好,只緣歸去又家貧。」(崔致遠〈途中作〉)因為當時唐朝「發達」,而新羅在「發展中」。
關於此詩,《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直傳為美談:「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胡為乎泥中」之問,出自此詩;「薄言往愬,逢彼之怒」之答,出〈邶風‧柏舟〉。一問一答,貼切自然,風趣幽默,很像小品裡的場面。《世說新語》的「小說性」,由此也可見一斑。
當然,此詩除開頭的「式微」外,全體曉暢易懂,幾乎沒有什麼語言障礙,所以連奴婢也容易省得,這也是個重要因素。
今天的人來讀此詩,或許會想像出些新的人物關係,比如說老闆與雇員、工頭與工人、雇主與外傭……從而生發出些別樣的感受來。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邶風‧式微)
今譯──天將黑,天將黑,我為何不能歸?要不是為了你的緣故,我怎會在寒露裡受罪?
天將黑,天將黑,我為何不能歸?要不是為了你的貴體,我怎會在泥漿中受罪?
注釋──式:語氣詞。微:非。中露:露中。
躬:身體。
(摘自龍圖騰《《詩騷一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