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珍珠遇見茶】茶道大行的時代

文/劉漢介、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2014.06.06
2765觀看次
字級
茶在唐朝出現重大轉變,從貴族喝到百姓。 生活飲料變成藝術,茶道大行。圖/劉漢介、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茶在唐朝出現重大轉變,從貴族喝到百姓。 生活飲料變成藝術,茶道大行。圖/劉漢介、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茶在唐朝出現重大轉變,從貴族喝到百姓。 生活飲料變成藝術,茶道大行。圖/劉漢介、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茶在唐朝出現重大轉變,從貴族喝到百姓。 生活飲料變成藝術,茶道大行。圖/劉漢介、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文/劉漢介、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唐朝是中國盛世,許多文化在這時誕生、發揚,茶在唐朝的轉變更大。

魏晉時,茶經由四川傳入陝西、河南,形成北方茶區。唐時,產茶區由長江流域、淮河流域,擴展至福建,蒸菁製茶法逐漸完成。前朝隋帝所開的運河,在唐朝大大發揮「貨暢其流」的功效。

有一個唐人,姓封名寅,喜歡到處遊覽,並記下筆記,書名叫做《封氏聞見錄》。他這樣寫著:「自鄒齊(山東),滄棣(河北)至京邑(長安)城市多開店舖,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茶葉的飲用,從貴族王公轉變成平民,從水厄變成可樂,轉變極大,我們稱這時期為「煎茶時期」。以鼎鑊煮茶,以青瓷碗飲茶,大部分人習慣在茶中調味、加料。

在茶的發展史上,這種普及是空前的,但好戲才剛上場,普及後變化就來了。

首先登場求變的是陸羽先生,他用七千個字寫了茶的起源、分布、製造、飲用及器具,名為《茶經》。

《茶經》一出,唐人爭相流傳、模仿,甚至有人在陸羽未公開表演前,就四處去獻寶了。在甚多人的推波助瀾中,生活飲料變成藝術,茶道大行。根據記載,茶道是這樣進行的:

一、把嫩芽做的茶餅,炭火烤至微香。

二、講究水的來源,山泉上、江河中、井水

下。

三、炭火燒至魚眼,微有蒼蠅鳴叫為一沸。

四、加入少量鹽調味。

五、把烤香了的茶餅磨成粉。

六、第二沸聯珠松鳴時,取出一瓢水。

七、用竹筷在沸水中打成漩渦。

八、加入茶末。

九、加入舀出的水止沸。

十、煮一升水分成五碗。

這種飲茶方法與從前大不相同。不該加的禁止了,水不但要求了,連火也要求了,飲多少適量也規定了。王公大臣覺得這一套有趣又合理,於是文人大夫潤色茶經,詩文相和,白居易、劉禹錫、顏真卿、韋應物,皆為同志;虛仝、封寅一起見證。長安城為之瘋狂,唐朝為之瘋狂,大家都在飲茶作樂。

不久,有個叫皎然的和尚也加入了。和尚不但通禪達理,玩起茶更不同凡俗,他認為這樣飲茶已經很好,但還可更好。他建議,應放點音樂,還要點香,最好插盆花,另外,飲茶時最好不談俗事,讀點詩經,那就更好了。不止如此,他對其他僧人說「襌茶一味」,一起來喝吧,又說「喝酒傷身,以茶代酒吧!」

沒多久,日本派人來了,是最澄和尚,他茶學得很好,並把茶的種子帶回日本獻給嵯峨天皇,得了一個很大的獎。唐宣宗在皇宮也知道了,正愁加稅無門,這下子理由堂皇,只花了幾天就訂好茶稅法,共十二條,「鴨霸」地公告:茶收歸國有,要飲茶向政府買,不准私下亂搞。

隱居叢林的一代大禪師百丈懷海,則因茶悟了道。不但弟子早上誦經飲茶,下午出坡飲茶,晚上參禪飲茶,還把規矩一五一十地給記了下來,名曰「百丈清規」,任何人都要依規定行事,連往生也不例外,依茶禮行喪事。

當朝那個好旅行的封寅老先生,旅遊回到長安,忍不住說道:「古人亦飲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來回訖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哉!」

感到驚奇的豈止是封寅,這一場戲高潮迭起,餘波盪漾。封寅若能活至今日,一定拍紅雙手,捋斷白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