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有關外島傷患急救問題,我忝為馬祖旅台鄉親,也想表達不同意見。
以前金馬是戰地,距離本島甚遠,在醫療軟硬體不足情況下,民眾總是「自求多福」。
金馬戰地政務廢止,醫療補強,依理應可就地診療,但還傳出許多傷患,在爭議中變成後送。
諸如該文所舉車禍學生,及另一位因打工扯斷右臂的金門大學生,錯過黃金時間無法接回復原,如果當地可提供醫療,這兩位大學生的傷與痛,就不必大費周章後送急診,難道不該痛定思痛檢討?
金馬這些年在政府刻意彌補下,從硬體的署立附屬醫院的規畫與台北市聯合醫院醫師支援,到在地高中畢業生保送醫學院就讀。這些金馬「在地籍」醫生,為何無法扛起保護家鄉責任?
金馬條件絕對比綠島、蘭嶼及更多偏鄉醫療環境好很多,如果金馬醫療人都無法「自立自強」,政府花更多經費補強硬體設施又有什麼用?
建議衛生福利部相關單位應到外島展開追蹤評鑑。把歷年「後送」的病患實例做檢討,看看有哪些可以就地治療,卻浪費資源轉診台灣?聽聽金馬民眾對當地醫院看診信心如何?
只要深入了解,改善金馬離島診療問題會從此改善!
林泉利(新北市/退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