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會考施行後,我在教學現場觀察的狀況是:想上第一志願的學生升學壓力更大。
由於以會考成績錄取的名額比之前更少,為了上好學校,還得拚特色招生。
學校和家長因應方式還是填鴨,增加更多補習。殊不知人不是機器,並非轉到「on」就會持續不停運轉。
台灣教育的失敗和痛苦,在於課外時間被占用,第八節、第九節還有其他五花八門的名目,加上校外補習班,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就像被過度保護的孩子,不懂得自重和尊重別人。
而被強迫學習的孩子,不但缺乏學習動機,思考能力也會退化。
其實國中課程改革後,課程實用活潑,許多中上程度孩子,只要上課專心聽講、課後輔以練習講義多演算,掌握課程內容不是問題。
上下學時間如果正常,節省下來的時間還可以打打球、參加社團活動有助提升學習效率,為什麼不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健康、快樂,又有學習成效的教育環境?
十二年教改成敗,國中校長是主要關鍵。就算為了拚升學率,增加上「補習課」時數,這並非有效方式,更不是唯一。善用獎勵制度可能更具成效。
一味使用反教育的僵化操作模式,只會讓教改注定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夢。
花淑貞(高雄市/左營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