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自由國度,包容是來自「認知」而不是「無知」。圖/吳馥伶
文/綿籽
在一個自由國度,包容是來自「認知」而不是「無知」。每一個大人、小孩都必須學習如何為他人創造真善美的生存環境。「事不干己」、「非我族類」,往往就是偏見的開始,身教勝過言教的傳遞。
川堂上排著路隊,新加入的曉華,圓潤壯碩的身驅,走路有些搖晃,是個腦麻的孩子。今天第一次跟著我的路隊回家,因為外頭漸歇的陣雨,於是他將穿了又脫的糾結雨衣掛在手臂上,水壺、便當袋就拎在手裡,另一手跩著未扣好而使得書本、鉛筆盒外露的書包。當我低頭協助他整理隨身物品時,平常就活潑機伶的孩子,發現、察覺了這新來的同學跟大家不太一樣,嘰嘰呱呱談論著。
突然,原先排在隊伍前頭的一位同學跑來跟我說:「老師,我先來,我要排第一個。」說完後,其他小孩也跟著擠到前面來,急著告訴我,他們是第幾個來,要排在哪裡。以往不曾出現這種情形,搞了半天,我才終於了解,原來他們是不想排在隊伍的最後面,因為不想和那個新來的同學排在一起。
這期間,曉華一直低著頭看著手上的物品,我可以想像,雖然我是第一次見到曉華,但他面對其他孩子們的不友善反應絕對不是第一次。我腦中快速地轉著我該怎麼做,才能平息他們心中的「懼怕與厭惡」,並且以後能夠好好善待、接納類似曉華及其他需要幫助的孩子。
我一手接過曉華手上的物品,一手牽起曉華的手站到排頭的位置,轉頭掛著大大的笑容告訴孩子們:「董事長(懂事且長大的)先生、小姐們,你們看,像這樣(我手上的包包和牽著的小手)協助曉華,我們和曉華就能很快且安全地回家,你們願意這樣做嗎?」可愛的孩子們一聽,臉上立刻露出天使般的笑容。
第二天,我看見小小董事長們相互幫忙引導曉華安全到達路隊位子,並把排頭位置讓給他,只見曉華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我也大大放下了我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