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師資、資源困乏的環境下,親愛國小從只有四把琴開始到現在全校都能拉琴。圖/教育部提供
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小提琴。圖/親愛國小提供
【記者林汝娟台北報導】台灣第一個原住民的弦樂團「親愛愛樂」,由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組成,學校因地處偏遠,在師資以及資源困乏的環境下,從只有四把琴開始到現在人人都能拉琴,首次參加「一○二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就獲得國小B組弦樂合奏特優
親愛國小位於海拔九百公尺,鄰近南投奧萬大山區的親愛村,全校僅有六十三名學生,有九成是泰雅族與賽德克族的原住民。
身為在地泰雅族的親愛國小校長古秋鳳表示,原住民對音樂及體育有特殊才華,但體育受限身材,所以退而求其次,而王子建和陳珮文老師夫妻檔,一手打造出山上的提琴教室,成立第一個原住民學生組成的弦樂團。
「老師,這是什麼?我也想學。」二○○八年,因為學生看見老師陳珮文手上拉的小提琴,開啟了他們對樂器的好奇,渴望學習的心,讓陳珮文自掏腰包購買了四把小提琴。
陳珮文自小練鋼琴、長大才學小提琴,因為與學生有約定,自己下山學琴後,再回學校和學生一起從基礎練習,而學生學習的速度超乎想像,受學生熱情影響,陳珮文開始添購樂器。
樂器昂貴,陳珮文與王子健常感經費不足,但靠著貴人贈送二手、淘汰琴,讓需求獲得緩減的空間,為了降低骨董琴翻修成本,王子建利用學校位處奧萬大楓林區的先天條件,上網自學製琴和修琴,讓親愛國小從此有了製琴教室,並用美勞課帶五、六年級學生製作小提琴,現在學校有超過五十把琴。這樣的努力感動了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及台中清水、后里等地的音樂家,固定每周五、六、日的時間,依照學生樂器類別,各自帶領學生持續不間斷的練習,陳珮文周一到周四指導練習合奏。
王子健帶領學生製琴,同時辦理親愛多元就業輔導方案,提琴需要維修,村部落的居民都能主動免費提供手工琴及維修,讓學生無後顧之憂。
古秋鳳說,感謝一路來所有提供協助的公益團體、家長及部落居民,讓學生能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持續升學,未來也希望透過弦樂團成立,讓學生帶動社區,在友善的環境中,用音樂改造自己的部落,用音樂建構部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