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聖慰和曹義春夫婦用愛心種植的有機番茄,紅豔欲滴。
布農族的東埔部落石板指示牌。
玉山山腳下的陳有蘭溪,孕育著兩岸東埔布農族部落的狩獵聚集區,他們從傳統狩獵場走出,從事自然農法經營,直到平地人租地進墾後,為了控制農產品的品相,濫用化學藥劑噴灑,造成土地酸化,近幾年實施有機農業生產後,才喚回土地的有機況味。
按理高山茶在山區是最好的生長環境,噴灑化學藥物後,把生態幾乎破壞無遺,為讓茶葉長得好,不擇手段讓茶葉在較短時間養成,豈不等同揠苗助長?
農藥是地方農會的金雞母,如果農民不噴灑農藥,農會無錢賺,傳統農業如果不依賴化學藥物,農會無利可圖,事態就嚴重。
重養生 防汙染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般人已注重飲食安全及汙染問題,素食人口從宗教修行,進而成為養生飲食的王道。
有些有機認證業者,透過NGO(非政府組織)體系,開始注重食物安全問題,有機農業也形成一股風潮。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布農族部落,就感受到化學藥物對土地和人的危害。
東埔部落一鄰鄰長史亞山表示,早在十年前他就開始種茶,由於茶山都使用農藥,加上在噴農藥的同時,未做好安全防護措施,他因此肝病及痛風。
史亞山推斷,部落多數肝病患者,應和作物使用過量化學藥物噴灑有關。有鑑於此,史亞山在慣型農法滿一年後,深深感受化學藥物對人體及土地有害,第二年開始轉作有機茶葉。
化學物 傷健康
他說,有機農法可免除農藥的經費開銷,加上慣型法沒有競爭力,轉作有機茶是利人利己的工作,等同做公德。
史亞山邊做邊學有機農法,他參加公部門舉辦的有機農法進修課程,並配合當地農會產銷班結合農改場的課程學習。
史亞山認為這樣學習還是有限,他再參與學界所舉辦的課程。為了增進有機產銷共識,讓原民土地恢復有機土質,史亞山呼喚大家一起來經營有機農業,讓土地得得以休養生息。
如今有機農法落實第九年,史亞山早年曾當過菜農、也賣過茶菁,並擔任高山響導及山青等,他說,登玉山就好像是走廚房似的,每年上玉山次數都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