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專題--認證雖重要 實質價更高

文與圖/高燈立 |2014.04.29
2052觀看次
字級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的翠綠茶園,沿著山坡種植。

文與圖/高燈立

東埔部落司聖慰和曹義春夫婦,是有機農法生產相當有概念的有機農,他們經過一年有機栽培,即通過認證,主要項目有番茄、青椒、四季豆等農作,有機番茄全部網室栽培,經過八年時間,二分半地有機經營,讓這對年輕夫妻過得快樂似神仙的生活。

司聖慰表示,關於有機農法耕作,讓他想到小時候,外公教他生態、野外求生、狩獵等,他看到大自然的精采與偉大,讓他萌生有機栽培事業。

東埔列屬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管轄範圍,玉管處也鼓勵原住民種植有機作物。人稱Avali的司聖慰說,當有機認證單位慈心基金會到東埔推廣有機農法後,一年時間即獲得該基金會的有機檢驗,此一認證給他很大鼓勵,他認為「機」不可失。

有機作物要花很多時間照顧,任務艱苦,加上成本人力相對提高,但既然走下去已無回頭之路,就走到底;透過太太曹義春的網路協助行銷,事半功倍,以有機農作做得好,品質提升,更有競爭力,通路商自然找上門。

當然有機農法,最難以克服的是隔離問題。司聖慰說,鄰田灑農藥,即使網室做得再密不透風,也會有汙染的風險,隔離做好時都會與慣型農戶溝通,建議依風向配合噴藥。

一下子要扭轉慣型農戶轉有機農作不太可能,他認為,最直接的方式是:將有機成效做給他們(指慣型農戶)看,讓他們用心感受有機的價值,這樣大家才開心。

然而,唯今之計就是讓有機造福消費者,唯有消費者注重食物安全,有機市場才會普遍化,慣型農法才會消失。

遠自阿里山鄒族嫁到東埔一鄰的鄭秀蓮,原種四季豆,她以八年網室有機番茄栽種經驗,二年前從慣型農法,轉入有機番茄生產,過程讓他苦不堪言。

她所種的四分地,收成時有次遇病蟲害,無法銷售,血本無歸,也差點放棄,成為她椎心之痛,深深體驗到,要有機,照顧病蟲害不可少,細密工事過程辛苦得令人難以想像。

當有機觀念在台灣各個角落遍地開花結果,農戶紮實執行有機農作時,這塊土地才會保護台灣人民的生計,或許前面是辛苦已不算什麼,農民像過河卒子勇往直前,雖辛苦也有收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