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一名三十八歲男子熬夜看電視,隔天起床刷牙漱口時,水不自覺從左邊嘴角流出,左眼也無法閉緊,照鏡子發現臉歪嘴斜,以為中風,嚇得趕緊看診,才知是顏面神經麻痺,經藥物治療及自我照護,三個月後回診,完全復原,並改掉熬夜習慣。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鍾政澤說,顏面神經麻痺是急性神經發炎的疾病,常一覺醒來嘴巴歪斜、口水外流、眼睛閉不緊、味覺異常、耳後痛及耳朵怕吵等症狀。最常見貝爾氏麻痺,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自體免疫失調、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等。
顏面神經麻痺約有八成五患者能完全恢復,復原時間數星期至半年不等。預防顏面神經麻痺,可臉部按摩,增加臉部血液循環及減輕麻痺肌肉僵硬感,或站在鏡子前皺眉頭、用力鼓起雙頰、吹口哨及嚼口香糖等運動,防止肌肉萎縮,另要有充足休息及睡眠,增加抵抗力。
另,童綜合醫院有一名三十八歲女病患,某日早上起床發現左部臉部肌肉僵硬,無法自由控制,嘴歪、臉斜、左眼無法閉合,檢查發現她的骨架不正,導致臉頸部肌肉筋膜歪斜,長期血液循環不順,再因風邪侵襲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該院中醫科主任張哲銘先為女患者調整枕骨與頸椎,將骨架調正,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在臉部筋膜不順處黏耳針,搭配中藥活絡經脈,達到去痰阻通氣血作用。治療一個月後逐漸復原,且無不適症狀。
張哲銘說,調整女患者錯位不正的枕骨與頸椎,是為了讓筋脈血絡順暢,使用耳針進行針灸,以求通透筋膜;治療期間再搭配服用袪風活絡藥材,以內外調理方式,才讓患者痊癒。他呼籲,生活作息、壓力、腦中風、中耳炎等都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冬天與春天季節交替時,天冷時應做好臉部與頭部保暖,增強抵抗力,有不適症狀儘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