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決議「核四一號機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全面停工」,希望平息核四風暴。封存、停工、停建三者程度不同,反核者認為政府在玩文字遊戲。林義雄禁食,要等行政院、立法院正式決議才回應。
蘇貞昌認為國民黨的決議不清不楚,江揆應出面說明,若是「停建」,應向立法院報告,經立院同意,具體落實憲政程序。行政院則稱,核四立場沒有改變,只是執行去年朝野協商結論,沒有重大政策變更問題,既未違憲,也沒向立院報告、經立院同意的必要。
民主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執政黨看似讓步了,但「預留一步」。封存可重啟,停工可復工,停建則永遠不建。馬總統在臉書發文表示:「使用『封存』這樣的字眼,是為下一代保留『選擇權』。未來有需要時,可多提供選項。」
反核者追求非核家園,要的是停建,不願接受「半套讓步」。核四已成政治議題,影響年底選情。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稱「沒有迴旋餘地」,郝龍斌認為公投無法反映「如此專業」問題,胡志強則強調「政府不能純然理性」。
但理性也不可得。科學界對核電沒有共識,專家承認核電是清潔能源,但不保證核電廠百分之百不出岔。事實上,即使核電發生事故的機率很低,反核者也不要這可能是千萬分之一的機率,因為「一旦有事」必是「大災難」。
所以,反核、擁核是零和遊戲,沒有中間數,沒有民主的妥協問題。看看當年德國的反核者,為了阻擋運核廢的火車,「占領」鐵道不成,乾脆用手銬、鐵鍊與大鎖把自己鎖在鐵軌上,讓警方無法驅離。這種決心代表一種「殉道」精神,反核猶如神學的信念。分析家稱:「既屬神學,理性溝通當然不可能,談判妥協也如同與魔鬼交易。」
德國廢核後,電價提高十倍;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後,安倍政府重啟核電,這些國外例子都無法撼動反核者的決心。
廢核後,主要靠的是燃煤火力發電,但燃煤的碳排放之害,世人皆知。反核者提出的風力、太陽能皆屬間歇式發電,無法穩定提供電力。而且風電機的低頻噪音擾人,鄰近住戶反對聲已此起彼落;鋪設太陽能電板要大面積土地,台灣無此條件,南部雖天氣多晴,可以在家戶屋頂鋪設,但太陽能板的反光強烈,影響生活甚劇,多國已暫緩推動。至於水力發電,興建水庫在國內外都因破壞山林環境,頻頻受阻,可能性不高,更何況台灣缺少充足穩定的河川水源。
剩下來,似乎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節省用電。反核者指出,核能發電占台灣供電比例約「只有兩成左右」,因此沒有了核能發電,對供電沒有那麼大的問題。有人更提出一套公式,稱「台灣根本不缺電」。後者難以讓人相信,至於前者,兩成其實是相當高的比例,要省電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讓人懷疑。
當太陽花學運喊出「退無可退」、「讓無可讓」等口號時,已把台灣的民主推到死胡同。不同意見者堅持不妥協,非此即彼的結果,必然導致社會分裂。台灣的國會已崩毀,少數不服從多數,「數人頭」贏的變成「多數暴力」。在這種民主素養下,即使核四交付公投,各方會「願賭服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