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甘肅敦煌莫高窟 文與圖/梁國興 |2014.04.23 語音朗讀 20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曾是一個貿易興盛的中心(圖1)。圖/梁國興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圖2)。圖/梁國興此外,壁畫中有大量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圖3)、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活動。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圖/梁國興〈北周建塔〉(圖9)取材於第二九六窟北坡東端的〈福田經變〉。這是莫高窟同類經變的第一幅。描繪了砌造佛塔、建蓋佛堂、種植果樹、治病救人、鋪設道路、搭建橋梁、鑿井飲畜、方便行人等內容。圖/梁國興 此外,壁畫中有大量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耕作(圖4)、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活動。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圖/梁國興 此外,壁畫中有大量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圖5)以及音樂舞蹈等活動。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圖/梁國興 此〈乘龍升天〉圖(圖6)取材自第三二九窟正壁龕頂北側的一幅裝飾畫。佛經故事記載菩薩乘六牙白象自天而降,前往淨飯王宮中投胎,後降生為悉達多太子。畫面是乘龍升天的仙人為乘象的菩薩引路的情景。圖/梁國興 第一九六窟,描繪佛弟子含利弗與外道勞度叉鬥法的場面(圖7)。圖/梁國興 第一○三窟,唐朝維摩詰居士,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一位得道的居士。畫面為維摩詰坐於床榻,探身向前,彷彿正朝著對面的文殊菩薩討論佛法(圖8)。圖/梁國興 文/梁國興 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曾是一個貿易興盛的中心(圖1)。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圖2)。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寶庫。 莫高窟始鑿於東晉太和元年(三六六年); 據記載,僧人樂僔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當下心有所悟,而鑿下第一座石窟。後經北朝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逐漸形成一個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現保存洞窟四九二個、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餘尊、飛天四千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二十世紀初更發現了一個藏經洞(莫高窟第十七洞),藏有從四至十世紀的佛經等文物五、六萬件。 壁畫藝術 內容豐富的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釋迦牟尼佛傳畫、本生經畫、佛經故事畫、經變畫、佛教史跡畫、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與供養人畫像,菩薩像與飛天等。 此外,壁畫中有大量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圖3)、耕作(圖4)、紡織、交通、作戰(圖5)以及音樂舞蹈等活動。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 佛傳與佛經故事 此〈乘龍升天〉圖(圖6)取材自第三二九窟正壁龕頂北側的一幅裝飾畫。佛經故事記載菩薩乘六牙白象自天而降,前往淨飯王宮中投胎,後降生為悉達多太子。畫面是乘龍升天的仙人為乘象的菩薩引路的情景。 第一九六窟,描繪佛弟子含利弗與外道勞度叉鬥法的場面(圖7)。 第一○三窟,唐朝維摩詰居士,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一位得道的居士。畫面為維摩詰坐於床榻,探身向前,彷彿正朝著對面的文殊菩薩討論佛法(圖8)。 〈北周建塔〉(圖9)取材於第二九六窟北坡東端的〈福田經變〉。這是莫高窟同類經變的第一幅。描繪了砌造佛塔、建蓋佛堂、種植果樹、治病救人、鋪設道路、搭建橋梁、鑿井飲畜、方便行人等內容。 名稱:甘肅敦煌莫高窟 地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 東南二十五公里處鳴沙山的 崖壁上。 入世遺日期: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前一篇文章 【讀書札記】 大師筆下的大師 下一篇文章 【帝王與書法】 清‧順治皇帝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退休之後2025.05.0107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8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佛陀三次法駕斯里蘭卡【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越南古佛寺(下)【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越南古佛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