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之旅》袁枚的飲食 戒單

 王仁湘 |2006.12.29
9120觀看次
字級

袁枚寫的戒單,有為廚師寫的,也有為食者寫的,目的是為了「除飲食之弊」,讓我們讀讀他的十四條戒單。

1.戒外加油:平庸的廚師做菜,動不動就熬上一大鍋豬油,在上菜時澆上一勺,讓人以為多吃些油水進肚有好處。

2.戒同鍋熟:不能把不同的東西同鍋煮熟。

3.戒耳餐:只求名聲好聽,「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這叫耳餐而不是口餐,弄不巧有名無實。

「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袁枚對魚肉和海菜有自己的評價:「雞豬魚鴨,豪傑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參燕窩,腐陃之人也,全無性情,寄人籬下。」好聽好看不好吃,那就沒什麼意思了。

4.戒目食:所謂目食,袁枚指的是貪多的弊病。「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

袁枚以為菜餚不必求多,多必不精,而且還會出疵漏,他打了兩個比方說:「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做詩,煩則必有累句。」一個名廚極費盡心力,一次所能做出的好菜,也不過四、五樣味道,再多了也就是應付而已。

5.戒穿鑿:違背物性,過於工巧,袁枚視為穿鑿。「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

6.戒停頓:菜要隨做隨吃,做與吃之間,不能停頓。因為「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為停頓,便如霉過衣裳,雖錦繡綾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這飲食的道理,與穿衣也有相通之處。

7.戒暴殄:飲食要避免鋪張浪費,「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所以要戒暴殄。暴殄者有時運用物料不完全,取一部分而棄其大半,不僅浪費,也於食者無益。

他對吃活物的特別烹法,也極不贊成,「至於烈炭以炙活鵝之掌,剸刀以取生雞之肝,皆君子所不為也。物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生不得,不可也。」

8.戒縱酒:酒筵上飲酒不可過度,飲得醉醺醺的,再好的餚饌也吃不出什麼味道了。「事之是非,唯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惡,亦唯醒人能知之。」酗酒的人,心不在焉,想到的只是酒,別的一概視而不見,使「治味之道掃地矣」!

9.戒火鍋:在很多人看來,火鍋中有美味,吃起來熱熱鬧鬧,很有意思。袁枚卻反對吃火鍋,以為它違背了烹飪與飲食的一些基本原則。

10.戒強讓:強讓就是過分殷勤勸菜,袁枚認為強讓是很不好的做法。「治具宴客,禮也。然一餚既上,理應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

主人頻頻夾菜堆到客人面前,吃不下怎麼辦?赴這種宴會,不僅不是享受,簡直就是一種懲罰。

11.戒走油:這是對廚房烹技的一個基本要求,「凡魚、肉、雞、鴨,雖極肥之物,總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湯中,其味方存而不散。」

12.戒落套:宴請一般沿用傳統的俗套,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在官場尤其如此。「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袁枚以為這些用於娶親和敷衍上司還湊和,但是用於家居歡宴和文酒開筵,就不成了。「必須盤碗參差,整散雜進,方有名貴之氣象。」

13.戒混濁:菜餚須清鮮,即便濃厚,也不可混濁。「同一湯也,望去非黑目白,如缸中攪渾之水;同一滷也,食之不清不膩,如染缸倒出之漿。此種色味,令人難耐。」

挽救這類混濁的辦法,「總在洗淨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體驗酸鹹,不使食者舌上有隔皮隔膜之嫌。」

14.戒苟且:廚者怠惰,食者隨便,這樣湊湊和和,皆飲食之大弊。袁枚用為學和作師的道理看待飲食,主張認真行事,不能苟宜,「審問、慎思、明辨,為學之方也;隨時指點,教學相長,作師之道也,於是味何獨不然?」

(台灣商務印書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