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媽媽 千萬遍都不夠 李祖翔 |2014.04.20 語音朗讀 214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伊甸基金會北投耆福老人服務中心日前舉辦了一場「感恩重逢」的記者會,是母親節前夕,腦性麻痺的受助童楊雅婷,為感謝育她成人的媽媽及二十年前資助她的藝人胡瓜而舉辦,他們一起唱了〈感恩的心〉(如上圖)。 圖/記者李祖翔、伊甸基金會雅婷練習半年,學會幫長輩點歌。圖/記者李祖翔、伊甸基金會伊甸基金會北投耆福老人服務中心日前舉辦了一場「感恩重逢」的記者會,是母親節前夕,腦性麻痺的受助童楊雅婷,為感謝育她成人的媽媽及二十年前資助她的藝人胡瓜而舉辦,他們一起唱了〈感恩的心〉。圖/記者李祖翔、伊甸基金會雅婷送感恩手札,並希望未來像胡瓜一樣會主持。圖/記者李祖翔、伊甸基金會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伊甸基金會北投耆福老人服務中心日前舉辦了一場「感恩重逢」的記者會,是母親節前夕,腦性麻痺的受助童楊雅婷,為感謝育她成人的媽媽及二十年前資助她的藝人胡瓜而舉辦,他們一起唱了〈感恩的心〉(如上圖)。媽媽曾淑媚說:「已經二十六歲的雅婷,有著長不大的聲音,她其實不太會唱歌,為此還練了兩天。」感恩會舉辦在耆福老人服務中心,是因為仍在就學的雅婷,一 星期有兩次擔任老人卡拉OK班的義工,其中一次 就在這裡,對她來說,意義非凡,當天她服務過的長輩也見證了與胡瓜 重逢的溫馨時刻。 手術成功還要復健 雅婷能當義工,與媽媽有關。媽媽說雅婷出生時,舌頭吐出一半,直流口水,還斜眼、弱視五百度,若非自己還有點醫療觀,不會在雅婷包尿布的時期就思考怎麼給她復健。曾淑媚患有紅斑性狼瘡,姐姐又在台大醫院服務,因此對及早治療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不過,五年才改善流口水的問題。」接著,雅婷被診斷為全身性腦麻,即重度腦性麻痺,全身硬梆梆地,張力的問題使她手腳打不開,走路得踮著腳尖走,不大能動,醫生建議做「背脊椎切除手術」,是一種破壞神經的手術,表示癱瘓後可以慢慢復健,以此解決張力過大的問題。媽媽覺得雅婷很幸運,遇到貴人,手術相當成功。 可是成功後,「麻煩正要開始」,癱瘓是一切辛苦的源頭。手術完,五歲的雅婷四肢仍像嬰兒,軟趴趴的,可以走路已是十年之後。 復健期間,媽媽買了一台跑步機,規定她每天得走二小時,然而復健累人,雅婷常常哭鬧,不想走,「我會逼她走下去,後來她看到我拿棍子就怕,如今腳沒有萎縮,也算做對了。」曾淑媚說,醫院復健每次三、四十分鐘不夠,日常生活也要設法矯正,「例如我觀察到,特殊孩子看電視時都是頭低低、斜眼瞪著銀幕,每當她有這種行為,我就拍她的臉,她會立刻挺身、直視。」她並強調,倘若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反而是害了他們,所以雅婷得自己上下樓梯、做家事,甚至有獨立的房間。 即使生病都要上學 回首過往,曾淑媚覺得雅婷生活中最常碰釘子的就是要升學時,「這種孩子最辛苦的,是每個階段都要對走路和智商做評估。」上幼稚園時,雅婷曾因為不會走路遭到拒絕,被迫改讀幼教特殊班,也是媽媽揹著她上下學。 「小的時候,雅婷智商和行動都有狀況,小學六年級以前是白癡,能有今天的模樣,全靠她的努力和我的嚴厲。」媽媽想幫她開智慧,先去學珠算,因為算盤夠大,較好操作,遇瓶頸後改學心算;也讓雅婷學鋼琴,可是手僵直,不適合,又改電子琴。不斷去嘗試,不放過學習機會,現在媽媽還是陪她去上課,但媽媽已漸漸能夠放手,讓她自己學。 對於雅婷的學習,媽媽用心良苦,十六歲是她的一個轉捩點。媽媽表示,十六歲以前雅婷都在啟智學校,本來以為可以多學些東西,不料多是生活自理,才在十六歲後辦理休學,改到北投國小補校學習,「那本來是給新移民和不識字的老人學的,免費又沒壓力,對她也比較好。」然後是北投國中補校、泰北高中進修部二年級,一路學來也十年。 爸爸跟媽媽意見不大相同,原因還在雅婷選泰北就讀時,因為是普通班、壓力大,為此哭了幾回,爸爸好心疼,覺得可以養她一輩子,希望女兒不要這麼苦,但雅婷堅持要讀。爸爸只好開了個條件:「不准請假,即使生病也一樣,要把它讀好!」媽媽說她不僅遵守了,現在更適應學校的生活。 身障也能服務長輩 雅婷家住三樓,每天靠自己爬上去,一走走了十年,媽媽說:「減少走的恐懼,就會接受它。走得好與壞是一回事,慢慢走,接受了就敢做。」雅婷出門可坐電動車,媽媽卻覺得腿會逐漸萎縮,雅婷就上自行車展網站自挑代步車,挑中一台桃紅色的三輪腳踏車,可以依身高調整──雖然她覺得自己不會再長了,就是一百四十公分而已!平常雅婷沒太多娛樂,因為動作很慢,連作業都寫不完,只有星期 一下午在伊甸北投耆福老人服務中心當義工,星期二早上在北投老人中心當義工,都在卡拉OK班協助點播,「點播沒那麼簡單,得讓音樂配合長輩,KEY要升、降,旋律太快則要調慢。」本來是媽媽當義工,但想到服務可以學東西,例如與長輩的應對進退是最好的交際訓練,所以也嘗試讓雅婷來服務,沒想到學半年就能勝任這工作。 辛苦復健 看見更美世界 雅婷在泰北期刊上寫了自己的經歷:在我童年記憶裡,只記得媽媽一直叮嚀我要自己穿衣服、矯正鞋、走跑步機,做復健動作緩慢的我,覺得我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幼稚園時我走路像機器人,一下課媽媽就拿起背帶把我揹起來,再趕去坐公車,接姐姐與妹妹下課。 從小我就自卑、內向,但爸媽從不放棄我,參與(伊甸)活動後,我看見其他的身障小朋友連說話都有困難,而我雖然不會走路,卻會說話、微笑,可以跟總統一起賣芭比娃娃、走秀,甚至到榮總探望病人。 為了改善病情,我經歷許多辛苦的過程,國小五下休學,到台大醫院開腳後跟的刀,所以小學念了七年。國小六年級的我,不會寫字,智商平平,好不容易才學會心算、寫字、考上全國心算檢定段位,改變人生。 升學對我而言是極辛苦的事,升學前都接受教授評估。國中好不容易爭取到百齡國中就讀,也是魔鬼訓練的開始。班導要求我每天拿助行器自己上下學,在校時兩腳要各綁上一磅半的沙包行走,並綁站立架,彎腰且手碰地一百下,體育課則走操場兩圈,奠定日後不會彎腰駝背,更可以看見美好的世界。 (節錄) 雅婷的感謝 雅婷的十篇感謝文,首篇給了媽媽,取名《母愛》:「聽母親說,在我出生第二個月時,醫生就宣布我這輩子不會走路。多麼殘忍啊!天生體弱的我常掛急診,父母以雙倍的時間照顧我,而媽媽兩年生三個小孩,同一年上幼稚園、國小,父親也要忙於賺錢養家。二十五年的歲月,姐姐、妹妹都大學畢業了,媽媽還要陪我上夜校,好辛苦,好偉大,用千萬個感謝永遠都不夠。」 前一篇文章 胡瓜:相信種善因 會得善果 下一篇文章 疼孩子 別走絕路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9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歲末一役 公益團體拚了!新年小願望 愛心大眾能滿足林妏憶 以傾聽記錄生命用故事助人 作者其他文章家扶無窮世代計畫 5千萬元缺口待補 憂YTR倡偏方 陽光急闢謠:燒燙傷快「沖冷水」2022金扶獎頒獎 賴清德勉勵5位自立「家扶兒」淨灘、立槳到吃素 培力園帶孩子體驗生活新風貌讓愛流動 祖父母為己立傳邀祖父母為自己立傳 壯世代讓家庭的「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