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國家圖書館演講廳聽一場演講,因早到了,先到隔鄰的讀者咖啡廳坐坐。圖/王岫
回到國家圖書館演講廳聽一場演講,因早到了,先到隔鄰的讀者咖啡廳坐坐。圖/王岫
文/王岫
回到國家圖書館演講廳聽一場演講,因早到了,先到隔鄰的讀者咖啡廳坐坐。
在庭園牆邊,再次看到牆角裡掛著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國家圖書館前身——國立中央圖書館,剛搬到中山南路新館時,所懸吊在門口高牆上那個巨大銅鑄館徽。
國立中央圖書館,是民國二十二年在南京成立的,算是當時的國家圖書館。政府遷台後,於民國四十三年在台北南海路植物園復館。後因館藏空間不足,才在民國七十五年遷建新館到中山南路,即中正紀念堂對面的現址。並為配合恢宏的新館建築,鑄了一個數百公斤的銅製大館徽,掛在門口高牆上。
當時的館徽,外圍有三十五顆梅花,圍繞著圓形之內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字樣(上圖)。三十五顆梅花,代表大陸的三十五個行省,也代表著央圖有打算回南京(國家圖書館依慣例應設在首都)的期望。
而後,民國八十五年,中央圖書館被立法院要求易名為「國家圖書館」(但為能參與國際組織和會議,英文名稱仍維持著“NationalCentral Library”的稱謂),館徽也只好重鑄,這三十五顆梅花消失了(下圖)。
在咖啡廳庭園中,重新見到舊銅鑄館徽,不禁想到自己曾在有三十五顆梅花的館徽下工作了十八年;在新館徽下,也服務了八年,見證了國家圖書館歷史發展的一面。
個人覺得,舊館徽不僅好看,也頗具意涵,即便因歷史或政治因素的演變,必須退下舞台,似乎也應擺置在館史室保存較為適當,而不是任其委身餐廳庭園的牆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