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坐三昧已說明身業與口業的修持,今再介紹意業的部分:
3.意論止觀
靜坐時心念的把握方法,是常坐三昧的問題所在。當惡念已經去除、種種亂想也都捨離、心中種種物象也不再浮起時,只管一心等觀一切法的根源,也就是其真實相。繫心於此(止),以平等心觀察法界(觀),使心與法界成為一體,是其重點。
以下敘述法界,也就是正念的內容。一切我們眾生的現象世界都沒有超出佛陀的教法,亦即任何一樣事物皆是真實相。如此一來,「這是過去、那是未來、何處是界限以外、何處是物與物的邊際」、或者「所知若無、所說亦無」等等主張都不能成立。因此有或無之類,偏於任何極端的主張都要遠離。
所謂「住於無所住處」,即是滅去一切事物,置身於真實的境地。這種處身態度與諸佛所住之處是相同的。從而以遠離極端、偏向,住於無所住的態度,來繫心法界,即為正念的內容。
聽聞如此甚深的教法,不應驚怖、疑惑。滅除一切極端的真實境界,可稱為菩提、不思議境界、般若、不生不滅等。觀察現象世界的任何事相,無一不是真實。若能滅除一切極端、正觀一切平等的真實相,即同於觀察如來的十號。
所謂的「觀如來」,具體的說即是觀察一切事物的平等相,任何偏見皆無法成立。如此說法,則尚未說明的要點也都不言而喻。「見到如來,得證佛果」皆不成立,而且所觀的智慧也無法獨自成立。一切皆無形、無相,而且無聞無見無知亦無證。了知「一切都是無相、平等」,才是觀佛的應有態度,從而也是坐中的正念內容。
觀眾生相,也是坐中正念的內容之一。觀察眾生相同於諸佛相,即是正觀。但兩者為何相同呢?事實上這兩者在根本上,也就是理上是相同的。眾生若無應捨棄的凡夫法,佛陀也無應取著的聖法,兩者皆無單一不變的定義。既然如此,一切事物都不是固定的、或有限定的形相,亦即所謂的「無相」,此即正觀眾生相。
觀煩惱也是坐中正念的內容,其方法與觀佛、觀眾生相同。仔細觀察煩惱的話,可發現煩惱也沒有本性。例如觀察五逆罪,其實就是菩提,兩者並非相互抵觸,各自具有固定的形相。審視煩惱時,並未立刻顯現出應該被執著的實體,得知此點即為正觀。再者,以煩惱為對象,窮究其應有的相狀,也是坐中的正念之一。
此段主題在廣述常坐三昧的種種功德,促使行者精進不懈地修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