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廣才
在台灣我們每天聽到〈少女的祈禱〉這首鋼琴奏鳴曲,就知道垃圾車來了。這首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曲子是誰做的?貝多芬?莫札特?蕭邦?都不是,創作者真的是一位是少女,她是近兩百年前出生在波蘭的女鋼琴家邦妲婕芙絲(T e k l a B a d a r z e w s k a-B a r a n o w s k a)。
日本人也很熟悉這首曲子,因為他們紅綠燈給盲人警示的音樂,正是〈少女的祈禱〉。可是你如果去波蘭,問波蘭人有沒有聽過〈少女的祈禱〉?反而每個人都會搖頭,說不知道。
一個波蘭的女記者哈瓦莎嫁到日本後,也才知道有這首曲子。當別人告訴她這首曲子來自波蘭,她更驚訝。這麼美的樂曲,在異國人人耳熟能詳,為什麼在波蘭反而大家都沒聽過呢?她決定要追查看看。
她花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在波蘭找到了邦妲婕芙絲的資料。這首〈少女的祈禱〉是她在一八五一年四月十四日完成的,當時她才十七歲,真是名實相符。邦妲婕芙絲總共創作了三十首樂曲,很可惜她二十七歲就離開人世。她墓地的石雕像,還是雕著一個手中拿著樂譜的少女。
二次大戰後,蘇聯占領波蘭。共產黨是無神論,認為這首取名有「祈禱」,宗教氣味太濃,就把它列為禁歌。所以長期沒人演奏,日子一久,也就被波蘭人遺忘。
沒想到〈少女的祈禱〉卻在遙遠的台灣、日本變成所有人的日常記憶,伴隨大家成長。
為什麼台灣會選這首曲子當垃圾車的音樂呢?原來當時任衛生署長的許子秋,他在想要選哪首音樂來當垃圾車的音樂,正好那晚他的女兒在練彈鋼琴,彈的正是〈少女的祈禱〉,所以就採用這首曲子。
偶然之舉,使〈少女的祈禱〉成為台灣人人最熟的曲子。 (作者為格林文化出版社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