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廚偶記--樹的耳朵

宇文正 |2014.03.31
1601觀看次
字級

木頭怎麼會長耳朵啊!小時候一聽到「木耳」這個名字就一直笑,想像它是樹的耳朵,咬起來清脆的口感,令我忍不住摸摸自己的耳朵。它能幫樹聽聽風的聲音、海的聲音、蜜蜂的嗡嗡、小鳥的啾啾,還有人的話語嗎?

小六那年開始帶便當,因為愛吃木耳,我的便當裡常有花枝炒木耳、木耳炒花椰。我跟秀鳳要好,常常交換便當裡的食物,她竟是生平第一次吃木耳。「好好吃喔!」隔兩天,她喜孜孜打開便當給我看,有一道木耳炒肉絲,她說她回家問媽媽木耳貴不貴?她以為那是非常珍稀的食物,她母親說不貴啊,第二天便去市場買木耳做給她吃了。

秀鳳的母親年紀比較大,滿頭白髮,又說一口福州話,我第一次看到以為是祖母。他們住空軍眷村,可能父母都從大陸來,所以年紀大些。她總在窗外喊:「伊鳳啊!」我一聽便知道是福州人,福州話裡的「伊」類似閩南語的「阿」,就像閩南語的爸爸說「阿爸」,福州話則說「伊爹」。我這麼清楚,因為我也是福州人啊。但我不會說福州話,因為同樣是福州人的媽媽是在台灣出生,媽媽不會說,爸爸只有跟外公交談時才使用福州話。可是爸很小就加入海軍了,家鄉話已生疏,他跟我們都說國語,外公常懷疑:他真的是福州人嗎?

儘管對福州話一竅不通,聽見秀鳳跟她母親用福州話交談,還是覺得好親切,我一轉來南港就跟她最要好。我們共享便當,發覺兩家都吃紅糟,那是福州人喜愛的食材。這一天,我們兩個便當裡都有木耳,咬起來,喀喀喀喀,不覺相視笑了。

日前林文月老師作東,請我和林水福先生吃飯。有一道木耳肉片,炒得相當可口,聽說是野生黑木耳,薄薄的,特別脆。林水福老師對我說:「木耳是平常不太會去買的菜,多吃一點!」怎麼會呢?我說我常吃啊!賣場中常有小盒包裝的有機黑木耳,我可是每周帶上一小盒,做菜時經常抓兩三朵出來切片或切絲,就像紅蘿蔔一樣,做為許多菜的基本配料。

木耳通常是配角,有一道「木須蛋」,木耳切絲炒蛋,算是主角之一了,可是這道菜名卻是個誤會。「木須」就是蛋,哪有蛋炒蛋?「木須」是北方人的說法,本來說的是「木樨」,也就是桂花,炒蛋的嫩黃色澤似小小的桂花,真會取名字啊!但有個更有趣的傳說,那是在宮廷裡的別稱。因為宮裡的太監對「蛋」這個字特別敏感,大家不敢在公公們面前提起「蛋」,就想了個美麗的名字「木樨」,叫著叫著就變成「木須」了。

木耳還有個闊氣的親戚,白木耳,它有美麗的別名,叫銀耳,但是我覺得它不像耳朵,倒像海葵,或是盛放的白色牡丹。這樣潔白美麗、長在朽壞腐木上的花朵,本身就富有強烈的隱喻,加上滋陰潤肺、生津補氣、潤膚養顏等等藥效,比起木耳,就真的是貴氣了。

人們說起紅樓宴,關於劉佬佬進大觀園,被鳳姐捉弄吃鴿子蛋一席,那道鴿子蛋,不知怎麼衍伸的,都變成了作法複雜的「銀耳鴿蛋」。而我有點固執,根深柢固地只拿黑木耳炒菜,是小日子的家常菜;拿白木耳做甜湯,冰糖銀耳蓮子湯、紅棗銀耳南瓜湯,都讓人覺得貴氣而滿足。

(本專欄結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