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運動引發效應,各大學系所或社團主動舉辦講座,以正反討論及辯論方式,了解服貿協議的優劣,個人樂觀其成。
真理愈辯愈明,但必須建立在理智基礎上,而非一味堅持己見,為反對而反對。聆聽是門藝術,必須以冷靜的思維,將既有的觀念放下,才能分辨是非對錯。
簽定服貿是福是禍,個人不知道,但深知凡事皆禍福相倚,就像藥能治病,難免有副作用,不可能完美無缺,國人應先有認知。政府該把關的是,將不好的影響降到最低,為人民爭取最大的福利,才是負責任的執政者。
大學生參加「服貿講座」,應先將「懶人包」丟棄,透過演講、對話和討論,仔細分析服貿條例內容,並做出最正確的判斷。佛家有杯子哲學,杯子要能裝水飲用,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沒破洞,二、杯子不能裝滿水,三、不能有髒汙,四、不能有毒。
人接受觀念也一樣,不存成見,才不會「先入為主」,排斥他人;要虛心接受,不要「左耳進,右耳出」,如破杯流失;「親君子,遠小人」,不接受錯誤的資訊;最重要的是承認錯誤,別推委塞責。
政府則將資訊透明,雄辯固然是金,金仍會退色。民眾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接受民主洗禮的新一代,「證據提不出,光靠一張嘴」,不足以服人。
換言之,除了國會協商審查,府院應加強宣傳,消除國人的疑慮;校園也應舉辦類似活動,讓學生研判政府的政策。靜思專家學者的分析,摒除人云亦云的擺弄。
黃富生(新北市
/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