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美聲歌手齊豫,四月十一日要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一場「橄欖樹二○一四台北演唱會」,作為她對恩師李泰祥最直接也最盡心的感念。演唱會門票所得扣除成本後全數捐給慈善公益單位,傳達更多的愛與祝福。
【記者阮愛惠台北報導】天籟美聲歌手齊豫,四月十一日要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一場「橄欖樹二○一四台北演唱會」,作為她對恩師李泰祥最直接也最盡心的感念。演唱會門票所得扣除成本後全數捐給慈善公益單位,傳達更多的愛與祝福。
齊豫說:「在很短時間內感念老師的方式,就是把他的歌唱給大家聽。我的動機很單純,將歌名〈橄欖樹〉置於我的名字之前,更是對老師的尊重與敬意,希望老師的舊雨新知,在他過世後聽到他對台灣音樂界所作的努力!」
詮釋作品 找回經典原貌
音樂大師李泰祥,畢生希望能在傳統與古典之外,找到另類的美好音樂。齊豫可說是最能詮釋他作品的女弟子。這場紀念演唱會,齊豫精選多首她和老師一起合作過的經典作品,再挑了幾首她個人想唱的,具有感恩、溫暖意涵的歌,整場演唱會將洋溢著美善與陽光的氛圍。「我們決定用最接近原始作品的編曲,我不想創新和改變,而是找回本來的面貌。」齊豫說。
滾石唱片第一時間願意幫忙籌辦這場演唱會,導演也無償贊助,還很幸運的找回曾合作過〈橄欖樹〉的貝斯手,很快就組成堅強的工作陣容。「比較困難的是要賣票,需要大家共襄盛舉。」齊豫說。當年愛好校園民歌的歌迷,大多已步入中年,齊豫擔心他們不愛出門,一向對「市場反應」很淡然的她,也不禁要呼喚舊日歌迷,趁這場絕無僅有的演唱會,重溫往昔美好時光!
憶起恩師李泰祥,齊豫有無限的追思。她說:「老師把我帶進這個行業,讓我的人生路變得不一樣。跟著他我學到『堅持』。他不追隨流行,和我的音樂想法很接近;我會唱佛教歌曲,早有脈絡可尋。」
十四年前,齊豫因緣際會結識了中醫師Sophie,齊豫跟著她持誦佛經、禮佛,並決定不再唱流行歌,開始唱佛歌。她說,「我對歌唱的態度比較嚴肅,不在乎流不流行,但必須有意義。」擁有人類學碩士學位的她,年輕時對「宗教」的認識來自學術;中年之後,卻自自然然地親近佛教,印證了早年很多人對她命中帶有「佛緣」的推算。
佛歌我唱 唱佛經給你聽
無合約牽絆後,齊豫和Sphie決定製作佛歌專輯,最初即以佛光山心定和尚持誦的大悲懺作品為範本,後來也與其他創作者合作,自己編曲、談版權及錄音。決定發行時,齊豫首先找到音樂人好友姚謙。姚謙出身基督教世家,卻沒有排斥出版佛歌。更奧妙的是,當姚謙帶著這張試聽片坐長程飛機,一向非常害怕飛行的他,一路都在聽佛歌,竟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和平靜、毫無恐懼,更加強了他發行的意願。
姚謙巧妙的將齊豫自二○○四年起陸續推出的多張佛歌唱誦作品,包裝成「唱經給你聽」四張專輯,包括《順心—因此更美麗》、《安心—發現了勇氣》、《快樂行—所以變快樂》及《佛心》。
齊豫總是說:「是佛歌讓我唱,不是我要唱佛歌。」第一次錄佛歌,錄的是〈懺悔文〉,很奇妙的是,她一唱就開始哭,過程中痛哭了好幾次。「那是一種感應。有人問我為什麼〈懺悔文〉唱得那麼用力?因為要從懺悔開始,才能下決心,這個決心是很有力道的。」她笑說。
心無罣礙 享受平靜快樂
齊豫雖具足了天籟美聲,她更希望這個聲音是有正能量,她開始吃素,從肉邊素到淨素,她發現吃全素一點都不麻煩,就像改變「習氣」是可與日俱進的。
「唱佛歌,氣要平,情緒不能波動,比唱流行歌曲還難。氣要足,還要能平順地發出去,讓聽到的人馬上靜下來。」齊豫說。也許歌迷不一定是佛教徒,但她希望用光明安靜的音樂去接引他們的心,讓他們先能接受,之後再有想法。
近年來齊豫深居簡出,過著人生中最平靜的一段生活,她說:「真正的快樂就是『心無罣礙』,這種快樂是很真實、很可以延續的。」她每天早上禮佛持經咒,不急著了解經註,也沒去想下一張專輯要唱哪部佛經,「讓自己去感悟,傾聽老天爺要跟我們說什麼,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