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切記不要用比較語句,只要用簡單扼要的字句陳述事實就可以了,既沒有私人情緒,更沒有負面批評,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圖/陳立凱
文/吳娟瑜
Q:我自己學教育出身,目前在一家國際英語中心擔任教學組主任,接觸的學生和家長不知道有多少,大家都讚許我是個超有愛心又專業的好老師,唯獨碰到自己的獨生女兒,卻對她一點辦法都沒有。
女兒在幼兒時就長得可愛又會撒嬌,非常得人疼愛,所以只要她說一聲:「人家不會啦!」爺爺奶奶就出手幫忙;只要她叫一下:「舅舅,你在哪裡?」我的弟弟立馬出現,任她差遣。
我承認在教育自家女兒必有疏失,才會造成她目前叫不動、走不動、做不動的情況。
如果我說:「樓上王小華又勤勞又顧家,還會幫媽媽照顧弟弟呢!」
女兒就說:「那妳生一個弟弟讓我帶啊!」
如果我說:「快學測考試了,拜託念點書,不要輸給同學,他們都超用功的呀!」女兒就說:「我不是讀書的料,不要逼我。」
女兒怪我愛做比較,而我認為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結果兩人又為此吵了起來。
其實,我真的不想拿女兒和別人比較,可是看到她太懶散、太無所謂的模樣,讓我又忍不住想多說她幾句。
我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比較心呢? (亮瑜)
A:亮瑜,妳好!
當妳說「我自己學教育出身」這句話時,相信妳充滿了挫折感。因為理論和實務,妳都自認表現傑出,然而,沒想到家中的女兒卻把妳給打敗了。
想想看,多少年來,女兒一直用這種不恰當、不禮貌的口吻和妳講話?又多少年來,女兒吃定妳,一口咬定妳「愛做比較」,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
這是很多獨生子女父母的無心之過。不知怎地,獨生子女很習慣把爸媽當成兄弟姐妹在鬥嘴、在吵鬧,久而久之,成了家中的相處模式。
原因在於獨生子女頗孤單,念書、寫作業、玩玩具都是一個人,爸媽有時心存內疚,於是蹲下身子,拉下面子,變成扮家家酒的玩伴,變成玩槍戰的夥伴。
玩久了,玩成習慣,有些爸媽就變成孩子的平輩了,孩子講話口氣變得沒有拿捏,甚至有時還騎到爸媽的頭上,覺得爸媽不聽話、不應該。
亮瑜,我建議妳往兩個方向改進:
一、不要再用比較語句
因為比較語句,通常都是用在「比別人不好」的面向,一個人被比較時,信心受到打擊,自我價值感下降,於是可能出現兩種狀況,一種是相信自己確實比別人不好,本想激勵子女卻適得其反;另一種就是不相信自己不夠好,於是出言反駁,或心存怨恨,像這樣的孩子,若更有骨氣,他們自有成長,力雪前恥;但若是欲振乏力,最後證明自己果真不如人,他們乾脆逃之夭夭,不和爸媽溝通了。
所以,亮瑜,妳是聰明人,「比較的話」就不要再說了,只要下定決心,一秒內就可做到這件事。
二、不要再你來我往地回嘴
這是妳和女兒互動的模式,妳一言,我一句,誰也不讓誰。像女兒這樣伶牙俐齒,有時候,大人會覺得孩子好聰明,居然知道這樣回應。事實上,當孩子養成這種抓著爸媽尾巴不放而逞口舌之爭,已經讓他們養成了壞習慣。
不過,這個部分很容易解決,只要妳不去做比較,讓她沒有藉口來回擊,那麼妳就會找回一個懂事的孩子。
例如,妳看到女兒房間亂七八糟,只要說:「請收拾一下!」妳看到女兒不夠認真念書,妳只要對她說:「加油!」就好了;妳注意到女兒沒吃早餐,匆匆忙忙就要出門,妳可以說:「好好照顧自己吧!」
亮瑜,妳注意到了嗎?這些簡單扼要的字句,沒有私人情緒,沒有負面批評,就是陳述一個事實,孩子聽到時,比較容易接受,也不會招惹出雙方的情緒,更不會造成鬥嘴現象,讓彼此沒完沒了。
亮瑜,妳是媽媽,妳先來帶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