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寺。隋仁壽元年(六○一)建,為木塔。據《帝京景物略》記載,隋文帝(五八一~六○四在位)從一僧人處得佛骨舍利,分給全國三十州(《同治上江兩縣志》記載八十三州)分別建塔供養,該塔即為其中之一。唐會昌年間(八四一~八四六)毀。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寺。隋仁壽元年(六○一)建,為木塔。據《帝京景物略》記載,隋文帝(五八一~六○四在位)從一僧人處得佛骨舍利,分給全國三十州(《同治上江兩縣志》記載八十三州)分別建塔供養,該塔即為其中之一。唐會昌年間(八四一~八四六)毀。
現塔為五代十國南唐(九三七~九七五)時大臣高越、林仁肇重建。一九八八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形制為八角五層的密檐式石塔,高一八‧七三公尺,塔身立於由台基、基座、仰蓮座組成的華麗台座上。台基二層,淺浮雕龍鳳、寶相花等;基座束腰每面浮雕釋迦八相成道圖,角柱刻地神等。
塔身第一層東南面及西北面雕板門,門上刻鋪首和乳釘;東北面及西南面為文殊(已毀)和普賢菩薩像;其餘四面刻天王、力士像。轉角有倚柱,柱下未雕柱礎,柱頭間雕出闌額。以上各層塔身低矮,每面均有二個圓券形小龕,內刻坐佛。各層檐均由整石刻成,檐下只用混肚層,不雕斗栱,檐上作瓦壟和垂脊。
此塔與一般密檐式塔不盡相同,其檐挑出甚遠,具樓閣式意味。塔剎由蓮墩、雲墩、半開蓮二重、寶珠組成,為近代重修時補葺。
該塔底層台基外周原有石造勾欄,間以蓮華頭望柱,大半損毀,近代修繕時以發掘出的殘石加以恢復。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委會策畫,分類彙編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和佛教美術人物,總成八大類計二十卷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