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可說是西方音樂中最重要的樂器,也是兒童學習音樂之最佳入門。因為其音階完整,觸鍵成聲,在認識樂理、演奏簡單作品的初學階段,是最適合不過的樂器。
現代鋼琴的前身是大鍵琴,其原理是用羽管撥弦發聲,無法控制音量。之後出現用銅楔槌擊打琴弦的古鋼琴,可以靠觸鍵力量的大小來控制音量,但楔槌敲弦後不會自動彈回來,其缺點是無法快速彈奏,音量也過小。一直要到十七世紀,出身於義大利翡冷翠梅第奇家族的樂器製作大師克利斯托弗利,才發明了敲弦後琴槌會自動回彈的鋼琴,再經過百年的改良,現代鋼琴於焉成型。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時代,回回國曾進獻了「興隆笙」、「殿庭笙」兩種鍵盤樂器,據考證即為管風琴及風琴。
而依《續文獻通考》所載,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利瑪竇於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西元一六○○年)曾入貢西琴給萬曆皇帝,而「西琴」即為大鍵琴。
另據清初高士奇撰《蓬山密記》,謂其本人曾於康熙二十四年(西元一七○三年)見過康熙皇帝珍藏「內造西洋鐵絲琴,弦一百二十根」,據信這個「鐵絲琴」即係「古鋼琴」。
然而,不論是「興隆笙」、「殿庭笙」、「西琴」或「西洋鐵絲琴」,都是皇宮大內的玩物,在民間並不普及。
一直要到清末民初,西風東漸的時代,中國才開始認識鋼琴這種樂器。至於「鋼琴」之名從何而來,已殊難考證,但可確定並非由日文譯名而來,鋼琴在日文作「」,古稱「洋琴」,並未曾譯作「鋼琴」。而鋼琴之名,係取其有鋼弦之意,這倒是與康熙年間的「西洋鐵絲琴」有著類似的命名規則。
有個相當有趣的文化對照,鋼琴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是新奇的舶來品,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語中「鋼琴」可能是最長的一個單字,如果照字面翻譯,意思是:「一個大的黑色的盒子,他有許多白色的牙齒,假若你打他,他便會大哭大叫。」(見吳燕和著《故鄉。田野‧火車——人類學家三部曲》)
民國初年,與烈士秋瑾相交甚深的著名才女呂碧城曾寫過一首詩〈聞鄰家琴聲〉,詩云:「雪霽紅樓媚晚晴,蜃窗歷歷夕陽明,隔牆誰奏悲婀娜,也作西來鐵騎聲。」其中「悲婀娜」即是「P I A N O」之音譯,而鋼琴被譽為「樂器之王」,彈到慷慨激昂處,猶如鐵騎西來,真是相當傳神而少見的譬喻。在那混亂的時代,諸多西來名詞均屬新奇,尚無定稱,呂碧城的才情方能如此揮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