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期間親戚來來往往,恭喜恭喜,說些好話面帶笑容是基本禮節,偏偏兒子小烏龜不會認人,常惹長輩不開心,於是在回婆家前,我們總會來個行前教育訓練,如打招呼、問安等。
一進門,阿公坐在客廳裡,叫阿公問好一下,總算沒給爸媽丟顏面。不料,阿公移了位置,到了前院,竟成了陌生人,他不看、不叫,也不給碰。
只吃正餐不吃零食的他碰上了疼孫的阿媽,一直要他拿糖果餅乾吃,他手一揮,打翻了阿媽的糖果盤,還怒視偷渡私房甜點給他的阿媽。
很少見面的姑姑摸摸他的頭,稱讚他長高了,他退到我的身旁,扯著我的手,憤怒地說這陌生人一直來煩他,要我把她趕走。
年夜飯開飯前,請他幫忙擺碗筷,他真的就整整齊齊地幫每個人擺上碗和筷子,問他湯匙呢?他說,你們只說擺碗筷,沒有說要擺湯匙呀!吃飯時,大家頻頻為這家族中最小的成員夾上雞腿、滷味、魚片,並要他多吃菜。誰知在這當下,小烏龜竟大叫:「不是年夜飯嗎?我的飯在哪裡?不是叫我多吃菜嗎?菜(他的認知是蔬菜)在哪裡?叫我怎麼吃?吃什麼?」
多年後,我們終於找到彼此的相處之道,我們不說吃飯改說用餐(有次我在廚房叫大家吃飯了,其實那天是吃麵,他居然無法下嚥);不說擺碗筷改說擺餐具(他必須到廚房觀看這餐的食材,再做出判斷該用什麼餐具)。
因為小烏龜的耳朵較靈敏,聽力較佳,我們盡力解釋、說服長輩們先跟他用聲音建立關係(叫他名字,並說說自己是誰,可以怎麼稱呼)再做出碰觸的動作。帶他出門拜訪朋友,我和先生都習慣先告知對方小烏龜的需求及狀況,起先大家都很不習慣、不好意思而逃避,但練習久了,雙方自然就熟了,也就能夠自在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