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政府召集駐外大使和代表返國講習特訓,展現政府勢在必得之決心。
國際經濟打群體戰是世界的趨勢,歐盟就是個顯例。東南亞國協加日韓中三國的RECP是國際注目即將成形的新經濟體;其人口、市場和規模遠大於歐盟。雖然日韓中是後來受邀參加國,但是其經濟成熟度和規模都大於東南亞國協會員國,尤其中國儼然有主導RCEP的架勢。台灣想加入RCEP,勢必得獲得中國同意,難度相當高。
美國為了建構國際區域經濟,研議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各成立區域經濟組織:TI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和TPP。TPP是美國為了防制中國主導亞洲經濟,而倡議成立的新經濟體。目前有意願加入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秘魯、智利、加上與RCEP重疊的日本、澳、馬來西亞、紐西蘭、新加坡、越南等國。
由於TPP的成立有其經濟戰略目的,因此,研議之初,就希望台灣能加入,以免台灣對中國依存度過高,但馬英九總統當時以「八年內加入TPP」,潑了美國一桶冷水,錯失加入頭班車的先機,現在政府想通了,表達意願想加入,以避免在國際區域經濟潮流中被邊緣化。
政府召集駐外使節特訓講習,讓駐外單位了解政府的目標和策略,並且要求各使館擬訂作戰計畫,讓駐在國了解台灣「認真而有在準備」加入TPP,並推動後續談判等事宜。除了從外交上使力外,政府特別組成民間推動加入TPP組織,並由嫻熟經貿的前副總統蕭萬長領軍,帶動民間企業促成加入TPP。
馬總統的大動作顯示政府的決心,但是從過去加入或與中國WTO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服務貿易協議的經驗,加入TPP的阻力不只在外交、也不只在國內的大企業,而是中小企業、農漁牧傳產業和在野政黨。
在全球化的國際貿易浪潮中,大企業擁有較多的人才、資源和彈性,適應國外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競爭,中小型企業及農漁牧和傳統服務業,因為規模小、經營型態轉變不易,最容易受到跨國企業和國外產品挾市場規模以價格和經營型態優勢攻城略地,而蒙受重大損失。這些產業雖然產值無法與大企業比擬,但是就業人口卻占總人口比例高。如果政府在加入談判前未先溝通,又未能研擬配套補助救濟措施,對國內中小企業會有重大衝擊,屆時反彈力將更高於加入和簽WTO訂服貿協議。
台灣是海洋國家,經濟國際化是必走的方向,這是過去民進黨主政時一直主張的政策。加入TPP,在野黨應不至於反對過力;但是這並未表示政府就可跳過在野各政黨逕自行動,執政黨應透過適宜的方式,先進行政黨間溝通,化解不必要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