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家洛克(John Locke,一六三二~一七○四),出生於清教徒的家庭,從小對父親充滿敬愛,在此家庭教育下,養成崇尚勤勞與儉樸的生活習慣。
洛克的求學生活開始於當時著名的貴族學校—西敏寺公學,學校以嚴格管教著名。二十歲,進入了牛津大學就讀,開創其經驗哲學的理念。
洛克是經驗主義的創導者,他極力主張經驗才是知識的來源,反對理性主義中「先天觀念」的說法,這股思想改變了西洋教育發展的重心。洛克在《人類悟性論》一書,強調人心如白板,人類所獲得所有知識都是透過經驗獲取,再由領悟、推理等反省知覺來建立各種觀念。雖然洛克主張經驗主義的知識論,但他也承認經驗是有限的,必須追求學問,然強調勿以偏概全造成錯誤看法,所以為學一定要謙虛。
在教育方面,洛克也有許多見解。其中代表著作即是《教育論叢》,這是一本論述兒童教育的集合作品,歸納重點有二:一是身體鍛鍊,二是品德的陶冶。
他在《教育論叢》首段就提及「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在文藝復興時期,兒童並未受到特別重視,當時醫學也非十分發達,以致兒童的生理健康常受到忽視,入學受教育機會更少。洛克從醫學角度提倡身體健康之重要。
品德陶冶也是洛克的另一項教育主張,他認為兒童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彬彬有禮的紳士風範,而品德陶冶第一步在於控制欲望,所以,生活規範養成是相當重要,因為:「習慣成自然」。洛克還強調文明社會人要遵禮、守法,而這些都要從小養成。
洛克還主張管教孩子要恩威並重,兒童有不對行為,要立即施予管教,父母雙方態度更要一致,保持情緒穩定,不要溺愛小孩。洛克仍認為體罰是不適當的方法,以暴制暴會影響兒童心理,品德教育要訴諸講理與建立正確生活常規。
目前教育當局正大力推動品德教育,洛克的教育觀點不失為最佳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