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千古艱難為一死——當代社會的善終課題 (十)

慧開法師 |2014.02.23
2115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五)靈性照護層面:

高齡族群的長期照護問題,要從「整體」及「個體」兩方面來看待,從國家整體的觀點來看,這是涉及全民身心健康、社會福祉、經濟、政治乃至國安的重大課題;從每一個個體來看,這還不只是身心健康的醫療照顧問題,更是「安身立命」與「生死安頓」的生命哲思問題。借用傅偉勳教授的說法,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主體性自覺」課題,所謂「主體性」,用白話的說法,就是「任何旁人都無法代勞,而必須自我承擔的」,套用禪門的說法,就是「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只有自我承擔、自我覺悟、自我了脫,任何他人都無法代勞,就算是上師、諸佛、菩薩也只能從旁開示、啟發、引導、護念、接引,主體功課必須自我親身完成。

面對高齡族群的長期照護問題,國家不能沒有政策,不然會演變成國安問題,但是有政策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如果政策研擬制定得好,推動、執行得順暢,也只是部分解決或緩和這個問題;如果政策研擬制定得不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恐怕還會惡化這個問題。大家要知道,大凡政府的公共政策,都一定涉及資源分配的問題,都無法避免選票考量、利益交換的政治協商運作,到頭來都是經過各方一連串「妥協」的結果,距離「理想」的政策往往是非常遙遠的。因此,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國家透過政策的制定、推動、執行,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高齡族群面對自己的安養問題,要靠國家、靠政府呢?還是靠子女、靠兒孫呢?大家心裡有數,恐怕都靠不住。其實,個人的安身立命與生死大事等,是靈性層次的課題,根本就不可能靠政府的政策、制度解決,唯一能夠自我掌控的,就是靠自己提升自我靈性的層次,但是要「及早自覺」、及早準備,同時也要靠精進念佛,感應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以及在個人臨終時,親蒙佛、菩薩的接引。(有關銀髮族的老年安養課題,我會另外專題討論。)

六、孝道的再省思

絕大多數現代人之所以不得善終,另外還有二個重大因素:其一、是病人本身沒有「求善終」的心理準備,因而無法面對自我肉體一期生命「自然凋謝」的必然歷程與結局;其二、是家人不當的親情羈絆與錯誤的孝道觀念,以為現代的醫療科技可以奇蹟地避免或扭轉病人的死亡命運。絕大多數人或是出於無知,不了解肉體生命的極限以及醫療的限制,或是擔心受到親朋好友乃至左鄰右舍、街頭巷尾的輿論壓力,認為沒有為親人進行急救措施,就是不孝。

我在課餘及公餘從事末期及臨終關懷二十多年來,可以說是看盡了「生老病死」和「生離死別」,讓我覺得最難過的事,莫過於我明明看到末期或臨終病人其實是有機會能夠善終,卻因為病人自己,以及家人的不當作為與決定,讓能夠善終的契機就這樣平白地點點滴滴流逝,最後病人受盡折磨、耗盡精神體力,有的痛苦地過世,有的成為植物人掛在病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些極少數人能夠逃過「現代醫療大刑伺候」這一劫而善終的,可以說「不是福報,就是奇蹟」。

沒有做CPR(心肺復甦術)就讓末期疾病的親人死亡,就是不孝、不愛嗎?不是的!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陳榮基教授說得好: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末期病人的痛苦,一昧地搶救到底,而是親切的陪伴末期親人,協助他/她坦然接受疾病與死亡,減少他/她在「身、心、靈」上的痛苦,協助他/她放下萬緣,安詳往生!

同理,沒有做CPR急救就讓末期病人死亡,就是醫生的失職及醫療的失敗嗎?不是的!

陳榮基教授說:人生終究必有一死,絕症末期病人的死亡,是「大自然的生命機制」,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真正的失敗。我要再補充一句:未能協助親人長輩安詳往生,才是真正的孝道有虧。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