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林、郭海明憶念父親── 郭嗣汾老居士

郭海林、郭海明 |2014.03.01
2522觀看次
字級
曾任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錦繡出版社創辦人的郭嗣汾居士伉儷(右一、二),前來佛陀紀念館拜會大師。圖/郭海林、郭海明
 郭嗣汾居士七十多歲時赴俄旅遊,參觀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紀念館。圖/郭海林、郭海明

 我們敬愛的父親──郭嗣汾老居士,在民國三十七年時,帶著我們的母親,隨著海軍一起來台,從當年的兩個人、一口皮箱,開枝散葉為今日的二十三人家族。經歷過萬水千山、顛沛流離的大半生,父親終得以享受安定平靜的晚年,且以列祖列宗以來最高的年壽──九十五之齡,安詳走至生命終點。日前更在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眾法師的幫助下,如法如儀,圓滿後事,讓我們作子女的,在悲傷及不捨的暗谷中,得到彷如春陽般的心靈撫慰。

 父親以軍人之身,在文壇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立下不朽的聲名。我們四個子女,雖未傳承他的衣缽,卻都學習到他平生為人處世的風格,且奉為準則。

 父親一生的性格,用「順其自然」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這跟他的個性很有關係。母親常笑父親太老實,在家被太太欺負,在公司被員工欺負;但我們知道他其實是順其自然。父親常告訴我們,他之所以建立這樣的人生觀,是得自於星雲大師所講的「不計較、不比較」理念。我們從小就在日常的生活裡,看見父親落實這樣的處世哲學。

 父親任職省政府新聞處時,因緣際會和星雲大師結識,因職務之便,幫助星雲大師申請《今日佛教》雜誌的發行。後來父親和星雲大師常有往來,交流讀書寫作、為人處世之道,大師後來對父親的禮遇及照顧,真印證了「受人點滴、湧泉以報」的道理,令我們全家都深深感念。

 父親來台時只是尉級的軍官,待遇不高;我們四個孩子,加上由大陸接來的外公外婆,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擔全落在父親肩上。父親在台灣無田可耕,只能在晚上筆耕,想盡辦法賺取一些稿費來補貼家用。

 在一九五、六○年代,政治的禁忌很多,社會風氣保守,父親的寫作不能海闊天空,只有往風花雪月的方向發揮。他的小說刻畫大時代的悲歡離合,傳達出平凡人的不平凡情感,相當受到讀者喜愛;當時的廣播電台常以他的作品作為「廣播小說」題材,所以流傳更廣。

 在我們小小的眷村宿舍裡,父親有一個很大的文學世界。每天晚上吃過晚飯,他就走進書房寫作;有時靈感枯竭,他就自己玩撲克牌。父親玩得一手好牌,晚年時,還常拿撲克牌表演給孫子們看。

 父親當上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後,結識了很多文人朋友。當年這些文友大多是孑然一身苦哈哈的,只要有一點能力,父親都會幫助他們。我們小孩子印象很深的是,每逢過年,父親都會邀請這些文友來家裡過年,例如郭衣洞(柏楊)、周棄子、楚戈等人,好幾年都是我們家年夜飯的座上賓。

 父親廣結善緣、熱心助人的行事作風,贏得許多人的好感,從不與人結怨。我們以前並不知道父親在外的事情,這次為父親辦喪事時,很多人主動來幫忙。追悼會上,本以為父親的朋友、同學大多不在了,來的人應不多,結果方方面面都有人來,有人是因為看到報導,專程來送他最後一程。父親雖然在他留給我們的告別信中,叮嚀後事盡量簡單、不要發訃聞,但我想生前喜歡朋友、喜歡熱鬧的他,看到那麼多人前來,在天之靈,也會發出喜悅的微笑吧!

 父親一生的興趣很廣泛,到了老年,都還能打撞球,和我們聊NBA。他很喜歡旅行,六十多歲以後,因為家中經濟改善,他開始到各國旅行,實現「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豪情。父親博學多聞,七十六歲那年,有一次到昆明旅遊,昆明某公園內的亭柱

 上,刻有一對中國最長的對聯。當時那個亭子正在修繕,看不到那首對聯,地陪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父親當下就把那首對子背了出來,贏得大家的讚嘆!父親口才便給,很會講笑話,他可以一個接一個講;看到什麼物件,就講跟那個物件有關的笑話,總是逗得滿室笑聲。父親也很懂得品嘗美食,說得出很多典故。在當年,因為會講也會吃,還被封為四大名嘴之一呢!

 父親只是懂得生活的雅趣,並不耽溺於物質的享受。不管是眷村時期的刻苦,或是後來父親的出版社收入豐富了,他的生活完全一個樣,不因經濟改善而有什麼變化,反而是助人的能力更增加了。父親的祕書後來才告訴我們很多關於父親幫助他人的故事,我想,這麼多年來,家裡的人一直都很平安,在外求學、工作都能順利,一定都來自於父親賜與的陰德吧!

 父親一生行善積德,晚年得享天年,兒孫滿堂。他往生之時平靜安詳,事先也都叮嚀我們不可悲傷,要用喜悅之心為他送行。但當九十三歲的母親親吻父親的遺容時,我看見父親的嘴角,流出一滴像眼淚的水珠。我想,他的內心,對於放下相伴超過一甲子的愛妻,以及摯愛的子孫們,還是有一絲不捨吧!

 敬愛的父親,請您放心離去吧!我們會秉持您的理念,承續「不計較、不比較」的家風,以助人行善為準則;也會盡我們所能,與星雲大師、佛光山教團永續這一段殊勝的法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