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電影-- 《偷書賊》 發現存在價值

翁智琦 |2014.02.22
2543觀看次
字級
 《偷書賊》改編自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M a r k u sZ u s a k)完成於二○○五年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一個慕尼黑小家庭如何在納粹的獨裁專制統治下,堅持生而為人的本性。 圖/福斯提供
 《偷書賊》改編自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M a r k u sZ u s a k)完成於二○○五年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一個慕尼黑小家庭如何在納粹的獨裁專制統治下,堅持生而為人的本性。 圖/福斯提供
 《偷書賊》改編自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M a r k u sZ u s a k)完成於二○○五年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一個慕尼黑小家庭如何在納粹的獨裁專制統治下,堅持生而為人的本性。 圖/福斯提供

 《偷書賊》改編自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M a r k u sZ u s a k)完成於二○○五年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一個慕尼黑小家庭如何在納粹的獨裁專制統治下,堅持生而為人的本性。

 電影維持小說的敘事觀點,由一個從未露面的「死神」告訴大家故事如何發生。這位「死神」扮演著說書人的角色與責任,祂有點幽默、有點感情豐富,有時還像個心理學家。祂明白每個人的心事,理解每一幅沉默的風景。空襲之夜,大家躲在防空洞,猶太人麥克斯獨自在天堂街轉圈時,「死神」告訴讀者:「當一萬個靈魂帶著恐懼躲起來時,有一位猶太人正在感謝上帝讓他得以看見滿天的耀眼星光。」

 短短一句話,道盡戰爭在人們心理和德國在納粹統治時的景象。「死神」將每個人的命運握在手裡,祂知道何時該去那個人的生命關口等待,而當祂抓住了誰的靈魂,表現出來的,卻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寬容:「那些靈魂總是輕盈,因為他們所付出的已經超過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命已經找到更有意義的所在。」

 要堅持住人的本性

 電影一開頭就聽到「死神」的聲音,告訴大家,祂對一個女孩莉賽爾感興趣。當觀眾終於在不斷推進的鏡頭見到女孩時,首先面臨的是女孩弟弟的死亡。生於窮困家庭的莉賽爾,被母親送到位於天堂街的寄養家庭。養母羅莎看似刻薄,卻有顆溫暖而強韌的心。養父漢斯在每晚莉賽爾從惡夢中驚醒後,讓原本一字不識的她學會閱讀。

 在文字中,莉賽爾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識世界,也發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她偷偷撿拾集會焚毀的書本,悄悄借走權勢家庭的書。她把書帶回家中,在自己的房間,養父為她準備的習字地窖中閱讀。她從閱讀發現生而為人,要堅持人的本性。最後,她與家人幫助猶太人麥克斯藏匿,甚至與漢斯一樣幾乎為他挺身而出。

 空襲頻率愈來愈高,戰況也愈演愈烈,已漸邁入老年的漢斯不得不被徵兵入列。漢斯拉得一手好風琴,他總是在防空洞中,以悠揚的樂聲平緩群眾的恐懼與憂慮。漢斯入伍後,莉賽爾取代漢斯的位置,但她不懂手風琴,只在昏黃的地洞裡講故事,講述一個男孩在黑暗中遇見靈魂的故事。

 平凡靈魂不再恐懼

 她的故事從夜間講到黎明,她的聲音蓋過外頭的隆隆砲彈聲,當故事結束,人們明白自己又能平安過去。人們紛紛走出防空洞,帶著嘆息回到生活當中,雖然無法直接目擊戰爭,但他們都知道戰爭就近在咫尺。

 《偷書賊》說了一個溫馨家庭的故事,《偷書賊》也說了一個戰亂時代的故事。在那樣的時代,人們生活貧瘠,被迫焚毀一切,連知識都不配擁有。在每個令人不安的夜晚,唯有那些燒不掉的東西,能夠長存心中,而且讓每個平凡靈魂不再戒慎恐懼,這也是「死神」感到困惑,唯一無法理解的東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