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的故事

周豐堂 |2014.02.21
1650觀看次
字級

癸已年冬一趟江西行,來到湖口登臨石鐘山,俯瞰鄱陽湖,遠眺長江水,在石鐘山上見有一長髯者,自號盧東南人,在那裡擺攤賣硯,並用小刀在硯上刻些山水或松竹之屬,走過時發現有硯蓋刻有竹風搖影,旁有幾行細字,不知是什麼詩詞對聯,匆忙中買了硯,並求其在硯底留名記遊,刻者留下「墨趣」兩字又交代時間地點。回家試水拿放大鏡仔細端詳,原來那細字就是鄭板橋的題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旁邊留有癸已年秋月和刻者名號,竹子是我喜歡的植物,一首竹石詩更是心喜,買了這方硯,不亦快哉!

 喜歡竹子並不是因為它是四君子之一,梅、蘭、竹、菊人人喜愛,但我並不能完全體會梅香、蘭秀、竹有節,菊大方等清高品德;居處亞熱帶台灣,冬季難得有雪,對於歲寒三友也沒太多注意,只認為那是讀書必須記誦的考題之一,但愛一種東西並不一定需要那麼多的名堂,或是賦予太多意義,因為有時候愛只是記憶的延伸,一種生活態度而已。

 小時候家後院就種有一片桂竹,一排毛竹,用它來遮擋東北季風,偶爾也拿它來當作簡易棚架;而桂竹林一到清明就可以逡巡去採筍,新鮮的桂竹筍清香可口,其竹籜又是祖母當年編製竹笠的材料,而農家草屋三年一翻修,需要大量的壓條,那老桂竹就是當時最好的材料;小時候頑皮,偶爾也吃過媽媽苦心調製的「竹筍炒肉絲」,打在兒身痛在親娘心,這些竹子和生活息息相關,早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想割捨也難。

 桂竹在後院竄生早成為一片密林,竹林密實成為麻雀的天堂,黃昏時候成群麻雀在此吱吱喳喳好不熱鬧;這裡也成為我們童年鬥趣遊鬧的地方,捉鳥摸蛋、削竹比劍樣樣都來;若逢颱風侵襲,竹林為風助勢,真到了呼風喚雨的地步,那個時侯我們躲在草屋透過板牆縫隙往外瞧,竹林隨風扶搖不倒,颱風過境竹葉滿地,還有一絲尚留枝枒也破碎枯槁,但不消多久便能痊癒復原,竹黃葉綠照樣能堅實挺拔。古人東坡先生愛竹,曾有「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話讀書人認為千古不朽。長大後也對老家後院那片修長桂竹印象特別深刻。

 還記得小學時候一次遠足,曾坐竹排渡花蓮溪到東海岸山脈去踏青,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經驗,竹子也可以編筏當船,而且可以來回渡河,回到家也想如法泡製,約了幾個鄰居家小,從後院砍了青毛竹,再用一些廢麻繩細鐵絲捆綁繫牢,便合力扛抬至花蓮溪畔,一個隊伍浩浩蕩蕩走過村莊,個個得意洋洋,想學魯賓遜漂流去冒險,那種興奮童真很快完全任務,讓竹筏漂水逐流,幾個人迅速跳上竹筏,只可惜童戲無真,生竹太重又夠細小,作的竹筏無法吃水,一咕嚕就沉下水,試了幾回,折騰一番,筏也拆散了,只好任其漂流,一時的雄心壯志只能換回垂頭喪氣,一臉無辜的回家。

 第一次發現還有比桂竹漂亮的竹林,那是離開故鄉以後的事,帶女友到南投遊溪頭發現還有一種高大綠竹,長得修長青翠,新竹綠桿撲上一層白粉真有桂竹模樣,但它就不是桂竹,一問才知那是大名鼎鼎的孟宗竹,這竹子背後有一層孝心感動天的故事,甜滋滋的冬筍就產自這裡,叫人不能忘懷。就從那時候起再見這種竹林,便不知不覺的高聲喊出:「孟宗竹」,深怕別人不知不曉。竹類現有千百種,但對孟宗竹的氣質特別有感,遠望修長有勁,劍葉飽滿蒼翠,臨風時不折不扣,入林後乾淨清爽,很有視覺效果,從此成了最愛。

 鄭板橋喜歡畫墨竹奇石,筆鋒帶勁,具孤傲、剛直之氣。一首題竹石詩,那裡「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畫中竹子修長,怪石嶙峋,那種藝術氣質,會讓人誤會竹子喜生岩隙,對土地肥瘠不拘,其實不然,那有竹子不喜土厚膏肥,只因竹子生命力強,不會在乎土地肥瘦,那竹鞭可以隨地鑽營,就連細小石隙都可透穿發筍,等待春天咬住土地就可以絕處逢生而欣欣向榮,待重頭新筍已成堂下竹,就像窮苦人家,身處逆境從不低頭,意志堅定努力向前,就等有一天歹竹也能出好筍,拔地而起出人頭地,那時候還管它東西南北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