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風‧黍離
◆語譯:
那黍子(穀類)已經沉甸甸而下垂,那稷子(小米)才長著苗。我的步履蹣跚,我的心神不安。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心中無盡的憂愁;不了解我的人,說我為什麼還苦苦的追求?仰望高高在上的蒼天,這到底是什麼人啊?
◆文章背景小常識
此詩描寫一懷憂之人,藉詩抒發滿腔的憂傷情感。全詩共有三章,各章之末,皆以相同文字作結,詩人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吟誦同樣話語,除了表達內心剪不斷的愁緒外,更透過仰問蒼天,強調對人間充滿難解的困惑。
西漢毛亨作《毛傳》詩序,他認為〈黍離〉是周朝東遷之初的作品,詩人行役西周舊都鎬京,映入眼簾盡是一片禾黍,令他撫今追昔,不忍離去,留下這一懷古傷時的詩篇。
◆名句的故事
〈王風‧黍離〉堪為一千古絕唱,詩人如此深遠憂嘆,實有一段歷史緣由。西元前七八一年周幽王即位,不但終日沉溺淫樂,任用奸邪臣子,更不顧民生疾苦。後又黜罷申后,廢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后,並另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各國諸侯皆冷眼旁觀,私下謀地建國,各自擴展實力。經數年,周幽王欲殺宜臼,申后之父申侯向犬戎借兵,攻打鎬京,幽王死在驪山之下,結束西周王朝三百五十一年的歷史。
周幽王死後,諸候擁立宜臼為周平王,但西周首都鎬京經過烽火戰役,已成殘敗廢墟,平王選擇東遷洛邑,此為東周之始。
周平王仰賴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等諸侯輔助,完成遷都,於是他大封諸侯,使諸侯權力日漸擴大,威勢更凌駕天子之上,周王室淪為名義上的共主。
〈王風‧黍離〉就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當東周大夫行役鎬京,見昔日繁華舊都已夷為農田黍稷,興起今非昔比的感慨!詩中所言「知我者」,即指了解西周從文武鼎盛到走向滅亡,以及對東周王室的衰微,皆能與他感同身受的人。
◆歷久彌新說名句
宋神宗時,蘇東坡因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被外放杭州任通判,在宴飲場合認識輕盈曼舞的女子王朝雲,之後並娶她為妾。
蘇東坡的性格豪放,經常在官場不加隱諱的暢論己見,以至得罪當朝權貴,一生數度遭到貶官。在他的眾妻妾中,王朝雲算是最瞭解他的女人。
蘇東坡一日退朝回家,心血來潮指著自己腹部,問侍妾們裡頭裝了什麼?有人回答文章,有人說是見識,王朝雲則笑說他一肚子裝的都是「不合時宜」。蘇東坡聞言,便說:「知我者,惟有朝雲也。」
蘇東坡晚年,元配妻已逝,朝雲始終一路相隨,後因生產導致身體虛弱,死時僅三十四歲。
蘇東坡將她葬在廣東惠州西湖,並在墓地築亭紀念,亭柱鐫有一副楹聯,刻寫:「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在蘇東坡的心目中,認為一生的「知我者」,就是對其內心世界瞭如指掌的王朝雲。由此可見識到這位滿腹不合時宜的大文豪,遭逢仕途不遂之際,其情感慰藉的所在。(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