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從天台教學立場,以「六即說」來看菩提心,已介紹: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的內容,接著繼續說明相似即、分真即及究竟即。
第四「相似即」:智慧更加開發,煩惱越能克服,又能更深一層的掌握真理。有如射箭,越來越近箭靶的中心一般,能夠對真理的認識有相當的正確性。所謂的「相似」,是指已有相當程度的接近。以菩提心來說,不再停留於初發心的階段,而是不斷地深化。
第五「分真即」:進一步突破相似即的煩惱,正如滿月之前的月亮一般,光輝圓照,黑闇將盡。此處指無明的殘分已薄,智慧幾近全開,亦即即將開悟之前的階段。此處的菩提心更加深化。
最後「究竟即」:望文知義,已達開悟的究極境界,一切煩惱已斷,智慧已圓滿,能夠完全掌握真理,此處的菩提心終於與開悟相等。一般所謂的菩提心,是指初入佛道,決心窮盡佛道之意;此處的菩提心則還希求開悟的完成。
對照「六即說」的前後內容,對於「菩提心究竟是初心還是後心」的問題,所作的回答是「既非初心,亦不離初心;既非後心,亦不離後心」,可說意義深長。所謂的菩提心,應是支持眾生完成佛道、追求開悟的心。因此以譬喻來說,如同貧人懷寶而不自知,經人指示而漸掘出,最後終於開門進入,自在地取用財寶。菩提心正如貧人的寶藏,最初人皆不識,以為無緣。追求菩提的心正如人人具有的隱藏寶藏,在某種時機中突然自覺到其存在,於是次第深入發掘之意。
3.圓教的發心與六即說
指出六即說的內容,是在說明圓教的階位,故亦是在說明圓教的菩提心。之前以四諦、四弘誓願來論說菩提心,亦論及圓教以外的菩提心。但六即說,是單指圓教的立場,圓教的菩提心,有如寶藏,凡夫愚人只知瓦石草木為寶,競相奪取,故而希望人人都能發起圓教的菩提心。
《摩訶止觀》的發大心,包含:簡別十種邪心(濁心)、感應道交的菩提心、四種四諦與菩提心、各種發心的形式、四弘誓願與菩提心及六即說與菩提心,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智者大師對於修學菩薩道「菩提心」之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