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土的回憶

 |2014.02.15
1135觀看次
字級
以自己的力量修護古民居的唐以金。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為了避免「城鎮化」所帶來的村落消失問題,也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中新社相繼報導山東、河南各地也開始重視過度發展所帶來的弊病。「如果這些古村落、古民居消失了,老家河南將往何處尋根呢?」長期致力於中原民間文化研究的河南學者王向威對中新社記者說:「城鎮化的發展中,還要留得住鄉土的根與魂。」

 據中新社報導,二○一三年五月,鄭州市孫莊僅存的兩座清代民居,一座倒在了挖土機下,另一座被大火燒成了灰燼。同年十一月份,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保存的十多座清末與民國時期的古宅,因新型社區建設,面臨被拆的命運。「中國古村落的保護,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夏挽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惋惜不已。

 有了這些教訓,鄭州市官方要求「名人故舊居、百年以上古建築,不得擅自拆除」,不久,河南省文物局也對外發布消息,要求「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各類建設項目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

 台灣人熟知的孔子故鄉山東省也從今年開始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希望到二○一四年底,完成二十個試點單位。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勇說,齊魯文化歷史悠久,不同地域間風格迥異、生活傳統、勞作傳承、民間習俗、宗教信仰、建築風格多樣,鄉土傳統文化遺產存量豐富,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是保護齊魯傳統文化遺產的創新嘗試。

 該省的文物局局長謝治秀解釋,這項「鄉村記憶工程」將根據不同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情況及現實條件,以尊重和保持農村文化現狀為前提,不建設新場館,充分利用當地現有設施,興建民俗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收集和展覽富有地域特色和集體記憶的文化遺產。

 除了政府單位之外,也有許多人站出來保護古民居,像是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的農民唐以金,就用盡他一生的積蓄,獨力復健因高鐵建設而拆遷的古村莊,興建古民俗博物館,還準備完工後,無償捐給國家,據了解,他修復的古村莊是具有嶺南地區傳統建築文化特色的老建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