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重看這部電影,才明白了電影裡少年單純的血氣方剛。
許多人都說看電影是為了過足自己無法過的人生,因為你的人生只有一種,電影卻有上百種人生,那才叫過癮。
但電影裡少年氣盛,血脈賁張,並非看一次就懂得的。
以前總在導演侯孝賢的鏡頭裡想破頭,尋找長長靜默後面的影片奧祕,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尤其是生男孩後,突然之間便明白電影裡那些男孩的躁動不安從何而來了。
故事中的阿清和朋友高中輟學,在等當兵的空檔無所事事,打群架或者把妹消耗時光。比起導演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眷村少年複雜深沉,集體混幫派且帶出整個時代的沉重凝滯氣氛,侯孝賢鏡頭下的這群少年雖然叛逆幹架,卻單純充滿生命力。他們見到女孩走過一定毫不掩飾露出欣喜之色搭訕,四個男孩在海堤前扭腰擺臀、袒胸露背跳舞,也不過是為了娛樂正在工作的女孩。身體的訊息清清楚楚、直截了當藉由肢體傳達出來,電影畫面讓人輕鬆地會心一笑。
青春是一場戲
簡單的電影敘事舖陳了少年到高雄加工出口區工作、交朋友的生活,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架構,也沒有戲劇化的愛情故事,甚至不多的對話口白,只透過鏡頭的帶動,描繪少年阿清的成長、生活和工作,暗戀與行動,以及與父親的互動與在乎,潛伏似地交織在一起,少年逐漸從完全的莽撞,慢慢走向開始思慮的未來。
侯孝賢讓故事在鏡頭裡主動發生,貧瘠的澎湖離島,捕魚維生的艱苦人家,紅白計程車穿梭、愛河持續發臭但沒有太多高樓的高雄市,少年在八○年代台灣的庶民環境裡揮汗成長著,我們也跟著少年回到那個熟悉而親切的台灣過往時代。
電影之所以令人回味無窮,在於無需語言指涉的鏡頭空間裡,總結到最後一幕,阿清送走暗戀情人,站上椅凳吆喝拍賣時,跟著他明白了青春不過就是一場戲,餘力用盡才能回歸平淡,少年不安從此落幕,接下來的,就是人生的成熟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