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詩話】 人自傷心水自流──劉長卿

吳東權 |2014.02.06
1851觀看次
字級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舊路青山在,餘生白首歸」、「向水彈琴靜,看山採菊遲」、「路經深竹過,門向遠山開」、「種荷依野水,移柳待山鶯」、「白雲留不住,綠水去無心」、「桂寒知自發,松老問誰栽」、「眾嶺猿嘯重,空江人語響」、「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以上這些佳句,無論從運詞、取景、對仗、意境各方面,乍看起來,很像王維的手筆,其實都是較王維小八歲的劉長卿所作的詩句。

 劉長卿(西元七○九—七八○年),字文房,河北人,唐開元二十一年進士,少年得志,詩文揚名,有幹才而犯上,性耿直而高傲,是故仕途遷貶不定,還有牢獄之災,終於隨州刺史任上,史稱劉隨州,享年七十一歲。

 他的詩,以五言見長,六言七言也有佳作,迄今仍留存他的詩作五百一十六首,可謂多產作家,在當時,他曾自稱是「五言長城」,甚為自負。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載:「劉長卿常謂:『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後有錢郎劉李,李嘉祐、郎士元,焉得與余齊稱?』」可見他對錢起還沒有話說,而對李、郎兩位詩人是不看在眼裡的,認為羞與他們並排。

 事實上,他的詩的確非常傑出,風格溫雅,遣詞流暢,取材多以貧寒、荒村、曠野、水滂、山隈,幽寂孤寒的境界為主,抒發個人政治失意的無奈,反映當世戰亂流離的慘狀,讀來頗能引人同感。

 在劉長卿詩句中,「寒」與「水」兩個字是他最拿手的代表字,對這兩字運用得深沉典雅,卻又光彩奪目,令人嘖嘖稱奇,而且廣泛使用,信手拈來,幾乎每首詩都少不了這兩個字,試舉例來看:

 先看「寒」字,這個很冷澀的字,卻被調遣得有聲有色,如:「靜聽松風寒」、「初寒曝背眠」、「沙禽對水寒」、「寒鳥數移柯」、「劍寒空有氣」、「寒雨泊孤舟」、「寒潮每日回」、「寒江澹落暉」、「寒松本有心」、「石淺寒流處」、「寒磬滿空林」、「風霜向北寒」、「寒潭映白月」、「白鳥沒寒流」、「寒雲帶飛雪」、「寒禽驚後夜」、「寒渚生微波」、「風寒未渡水」、「寒山獨見君」、「積靄寒塘暮」等,在他的詩中,似乎什麼都是寒冷的,世間一切,簡直是寒透了。

 更妙的是他的詩似乎離不開「水」字,除了詩中屢次提及的漢水、楚水、淮水、溳水、伊水、穎水、洮水、漳水、沅水、湘水等等江河名稱之外,對於「水」字的造句,更是俯拾即是,詩作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有水,試看:「向水彈琴靜」、「澗水向田分」、「臨水徒揮手」、「湖水向人閒」、「一水阻佳期」、「流水通春谷」、「潮水背人歸」、「白水昏漠漠」、「淥水去無心」、「春水上瀧遲」。

 還有「水色勝瀟湘」、「水淺舟且遲」、「水聲冰下嚥」、「水田秋雁下」、「水石有餘態」、「水清石磷磷」、「水禽前後起」、「水落寒沙廣」、「水雲去仍濕」、「水聲過幽石」、「水流經舍下」,以及「落花逐流水」、「路遙雲共水」、「月中孤渡水」、「含虛靜如水」、「雲母映溪水」、「滄海天連水」、「青山將淥水」、「既憐滄浪水」等等。

 而,他更喜歡用「秋水」,如「秋水晚沉沉」、「秋水照華髮」、「秋水寒白毛」、「秋水急波闊」、「秋水連天闊」、「秋水百丈清」、「秋水影偏深」……幾乎到處都是水。

 他的七言詩中,「細雨濕身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這兩句最值得回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