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禮」意思是說關係對等,以平等的禮節相見,或謂彼此勢力相當、地位等同,可以抗衡。
分庭,指分處於庭院。抗,亦作「伉」,是雙方相對等的意思。古代賓主相見時,主人站在庭院的東邊,客人站在西邊,相對行禮,以示平等,所以伉禮,指實行對等的禮節,「分庭抗禮」也作「分庭伉禮」了。
典出《莊子‧漁夫》,話說孔子與眾弟子遊於杏壇(今山東省曲阜市孔廟大成殿前),弟子們朗朗讀書、孔子絃歌鼓琴,一位鬚髮皆白的漁夫下船來,他不識孔子,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來問話,指著孔子問:是何地人?姓氏?子路一一回達;又問:「孔氏者何治也?」
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漁夫聽了子貢的話並無特殊反應,接著又詢問孔子的爵號,是否輔佐王侯施政。子貢回答說,孔子既無封爵,也沒有參政。
漁夫笑笑說,這樣的話,孔子仁則仁矣,但恐怕是勞累身心、損傷天性、偏行仁愛,他與我追求的「道」相差太遠,說完便轉身離去。
子貢把漁夫的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聽後驚嘆說:「這是聖人啊!」說完快步追上了漁夫,一拜再拜,虛心請教了許多道理。
漁夫見孔子如此恭敬求知,便將自己的「道」學悉數講給他。孔子出於尊敬,對漁夫長拜不起,漁夫說:「以後多努力吧,我走了。」
不等孔子回應,徑自離去。
漁夫走後,孔子惆悵良久才上車離去。子路在車旁說道,我跟您這麼久,從沒見過像漁夫這樣傲慢的人,平日裡,無論:「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可是今天您面對一個無名漁夫卻卑躬屈膝,這真讓人費解。
孔子訓斥子路說,你真是難調難教啊!我不是告訴過你:「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今天這位漁夫是一位年長而賢能的聖人,我怎能不恭敬呢?
由上之典故可知「分庭抗禮」是關係對等,以平等的禮節相見,而後多謂彼此勢力相當或地位等同,可以抗衡。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但凡做的來,蕭雲仙就和他分庭抗禮,以示優待。」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