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晟峰飾演神明的扮相。
圖/尚和提供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從小愛畫畫、念美術科且擅長平面設計的唐晟峰,二十二歲那年進入戲團唱歌仔戲,是人生始料未及的轉折。因緣的流轉又是那麼自然,從學校社團接觸歌仔戲後,因為喜歡,自告奮勇幫戲團設計海報;之後又看了很多戲,當「尚和歌仔戲團」招生時,唐晟峰抱著「玩一下」的心情去報名,沒想到,就此一頭栽進歌仔戲的世界裡。
六十八年次的唐晟峰與傳統戲曲的淵源,僅小時候看看野台戲、和阿公阿嬤聽電台講古。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周遭朋友都受到流行文化薰染,自己卻獨鍾傳統。
祖師爺賞飯吃 亦莊亦諧
當他進入歌仔戲團學戲,發現自己比起專門科系學生、戲曲世家後代,還差了一截,基本功很陌生。然而「興趣」就是最大的學習動力,唐晟峰以二十二歲的「高齡」,虛心學習走台步、拿刀槍、台語戲詞…,十年下來,也累積了深厚底蘊。
唐晟峰是屬於「祖師爺賞飯吃」的演員,音質渾厚嘹亮、中氣十足;熟悉傳統歌仔戲幾十種曲調,及因應每齣戲在公演時改編後的新腔,是一挑戰。「強記」是唯一法門。除排練時反覆練唱,回家關在房內練;甚至連騎車、洗澡、上洗手間時,他都戴著耳機聽demo帶。
「尚和」戲團非常注重音樂質素,新編一齣戲往往就有三、四十種調;或嘗試與歌劇、舞台劇演員跨界合作,不會看樂譜的演員,必須重新學習,記曲調、節拍、表情、台步和動作等,極具挑戰。唐晟峰說,辛苦過後得到成長;壓力之後票房也會得到鼓勵,那時的喜悅難以形容。
唐晟峰不僅能唱,戲路更是寬廣,正反派兼擅、亦莊亦諧,無論挑大梁、當配角皆讓人無法忽視。在《玉琳國師》裡扮演「岩頭師」,就是最佳甘草,三、四場戲讓整齣戲活了起來;尤其他在《觀音老母》反串老太太飾演「金大嬸」時,將啞巴老人的淒苦忍辱,刻畫得絲絲入扣,觀眾散場後都還沒發現,「金大嬸」竟是由三十多歲的年輕男性反串!
唐晟峰在國中時期,因伯父的帶領,即曾參加過佛教的「朝山」儀式,也皈依為佛教徒。這個法緣緣起不滅,在他成為歌仔戲演員後,因緣際會,數年間他就扮演了三次出家法師的角色,除了「岩頭師」,還有《半人》裡的「半人師父」,以及本月二十二日就要在台北城市舞台公演的《不負如來不負卿》裡的「元曉大師」。
接連扮演法師 感悟良多
因接連扮演出家法師,唐晟峰為戲圓頂,四年來,頂多留到三分頭。隨著戲裡出家人角色,在融入後、反覆唸誦著台詞,他發現,內心和情感也隨著角色產生不小變化。演《半人》時,他感悟到人生在世有很多不完美;而演《不負如來不負卿》時,他亦體會到「一切唯心造」的諸相示現,及「業力難逃」背後深意。
帶領他走進佛門的大伯父,看過唐晟峰演的幾位法師角色後,都非常感動;也有出家法師很好奇,未婚的唐晟峰,如何去揣摩「元曉大師」,對於出家前所生的兒子,那種慈悲度化的愛心?唐晟峰只覺是自然流露,毋需特別造作。
能透過戲曲來傳揚佛教故事,唐晟峰覺得非常殊勝,《不》劇能從南部搬到台北的舞台演出,也代表它的藝術價值更受肯定,他向北部觀眾喊話:「趕快來看,這真的是一部不負如來亦不負大眾的佳作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