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讓人看了充滿希望與幸福感,且有趣的電影。
一九六九年拍攝、一九七○年出品的《家在台北》,是白景瑞從孟瑤小說《飛燕去來》改編的作品。它是中影當年倡導健康寫實電影,一系列作品當中的一部,雖然政治宣導的意味濃厚,但它的拍攝手法、剪輯手法,在當時都是嶄新而前衛的。其中最饒富趣味的是,它勾勒出台北甚至台灣著名風景區的昔時面貌,以及透過故事所欲傳達出來的希望指數。
華航七二七班機,載送歸國華僑自美返國,影片以三組人物為主軸:任職紐約高科技公司之年輕夫妻、曾為追求美國夢拋棄愛人現在回頭省親的女子、學成歸國但已在美國另結新歡的水利工程師,他們各懷濃重心事回到台灣,原本同班飛機降落、同班飛機離去,但最後都因家人的穩定力量改變初衷,一個個都歡喜地留了下來。
六○年代末的台灣社會,已然具備農業轉型工業的條件,整個國家蓄勢待發,然而在外交上卻屢遭挫敗。影片中透過台灣各地的人物,突顯出台灣社會的「現代化」以及人心的純厚正直,如松山機場的國際化、清境農場的自然美景與欣欣向榮的畜牧業,藉此傳達出土地的力量;日月潭的風景如畫、計畫興建的曾文水庫的全面機械化、台北中山北路上中央大飯店的阿波羅旋轉餐廳(後來的富都大飯店)與其俯瞰臨高的視野,還有主角在中山樓的繪畫活動,正好映照著頭上輝煌四個字「大道之行」。
在三組人物裡,父親帶有威嚴但極力為子女著想,母親慈祥帶有傳統美德,女孩子則恬靜端莊含蓄,唯一叛逆的是第一組人物家中的美商華僑的妹妹,她一心嚮往美國,被當成不懂事的小女孩。在人物塑造上,刻意突顯孝義真理。
所有的敘述都在強調,台北正在逐步建設、進步繁榮中,人性卻醇厚保有傳統中國美德,台灣的前程是一片光明,在外國淪為一部機器的人,只有回到家鄉才能散發人性價值。
透過空間的展示,傳達出的不僅僅是歌功頌德的政治畫面,即使許多情節上不符合邏輯,體悟的過程過分簡化,但的確感覺得出來社會集體心靈中,那種對於未來的希望。
那種質樸發自內心相信「明天會更好」的潛意識想法,是現在只滿足於欣賞黃色小鴨,並面對挫敗與無力感的我們最難想像的。從這樣的觀點看電影,恰好給了我們反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