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護人員,不慎被B型肝炎病毒帶原患者抽血針頭扎傷,如血液中沒有B型肝炎病毒抗體或抗體量很低,注射B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含高濃度的B型肝炎病毒抗體),以阻斷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典型的被動式免疫治療。
我們從小陸續接種的疫苗,則屬於主動式免疫的預防措施,主動誘發免疫力產生,以防堵各種病菌感染。
幾十年來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抗癌的第四類療法(繼手術、放射線、抗癌藥物療法之後),癌症的免疫治療,包括被動式和主動式免疫療法。被動式治療是直接將抗體或免疫細胞輸入體內攻打癌細胞,猶如直接輸入抗癌部隊到體內,其中不少標靶治療的單株抗體藥物,已在癌症治療上嶄露頭角。
美國羅森伯格醫師利用輸注各種不同類型淋巴細胞的治療,是被動式免疫治療的先驅,針對轉移性黑色瘤有些許療效。近年利用基因工程組裝CAR系統,壯大病人自己的T淋巴細胞以強化其辨識及攻擊癌細胞的戰鬥力,在治療難治性白血病的初步臨床試驗已獲成效,是癌症治療令人振奮的捷報,但離臨床普遍的使用,仍有一段距離。
主動免疫療法是藉由強化體內原有的部隊,充分發揮戰鬥力,包含癌症疫苗、細胞激素、破除癌症的免疫抑制等手法,以提高免疫系統的預防或抗癌能力。如B型肝炎病毒或人類乳突病毒的疫苗,能有效避免各自的病毒感染,預防該病毒相關癌症的發生,是主動性免疫療法應用於癌症預防的典範。
直接治療癌症的疫苗雖被寄予厚望,然目前成效尚未確實。當中,主動免疫抗癌治療的細胞激素療法:如甲型干擾素及介白質素2,雖出現逾二十年,但其在癌症治療的角色已日漸式微。二○一○年FDA核准用於治療移轉性攝護腺癌的Sipuleucel-T,則是近年常被提及的主動免疫療法。
有關癌症免疫系統的研究相當受矚目,近年新型免疫治療的誕生及其在臨床上治療成果已讓我們看到免疫抗癌治療的曙光。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