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圖/彩虹樺樺
以前資訊不發達,拜年都要靠郵差遞送卡片,小小的卡片上,寫滿了祝福的賀語;慢慢的,電話取代卡片,拜年成了溫暖話語的聲音;近二十年來網際網路崛起,拜年則成為有聲音、有色彩的電子郵件;手機普及的年代,又流行起簡訊拜年,道賀更即時,交流更頻繁了。現在,最新的拜年方式是用APP、LINE,透過聲音、影像隨傳隨到,多元、即時又能互動。
拜年的方式雖然改變,但是親情的問候與情感的溫暖永遠不會改變;科技雖然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永遠不會改變人際互動的關心與祝福。
有一個朋友向我抱怨,他的孩子一回家就和電腦、手機黏在一起,關在房間裡玩電玩,連吃飯也在玩手機,他很苦惱,孩子都高中了,管都管不住,不和父母說話,只跟冷冰冰的電腦在一起,他無奈的說:「真想化身成一台電腦,和孩子談談心。」電腦宰制了孩子的生活,僵化了親子情感,這是科技帶來的幸福,還是帶來的不幸?
科技日新月異,人與人間距離愈來愈近,天涯若比鄰,想和遠方朋友聯繫近在咫尺,然而,近在咫尺的父母卻愈來愈疏離。前台大校長李嗣涔曾說:「人人都想拯救世界,但是沒有人幫媽媽洗碗!」一語道破現代年輕學子好高鶩遠的心態,一味追求科技的快感,忽略了親情的溫暖,讓人遺憾、難過。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位鄉下歐巴桑,為了替嫁到國外的女兒做月子,獨自帶著中英文對照的小抄,身上貼著大大的名字,在複雜的機場裡穿梭,途中不斷遇難題,蓋出境章排錯窗口、通關時被扣留訊問,吃盡苦頭。最後,她轉乘四個班機,飛過半圈地球,抵達陌生國度,憑著親情的力量,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我也看過愛子心切的媽媽,在大雨滂沱中,急急趕到學校為孩子送傘具,又不顧寒冷,脫下外套遮住孩子的身體,兩人共用一把傘,儘管自己全身已經淋濕,雨傘還傾向孩子一邊,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風寒。
我還看過中午烈日當空時,學生的母親站在校門口,手裡拿著熱騰騰的愛心便當等著孩子,儘管臉上汗如雨下,依舊堅持親手將便當交給孩子,希望孩子能吃到媽媽親手煮的飯菜。
父母的親情的是生命中最偉大的印記,亙古不變,就像拜年的方式會改變,親情卻永遠不會間斷。
我們不要封閉在電腦的虛擬世界,忘記了父母的恩澤。它是情感中最美麗的江海波濤,哪怕地老天荒,哪怕低潮疲憊,父母的愛永遠一路澎湃洶湧,澆灌著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