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佛教比較有廣泛貢獻與影響力的,應該要算周宣德居士了。
周宣德又名周子慎,江西南昌人,光緒二十五年出生。民國三十五年受政府派遣,到台灣接收台灣糖業公司,後奉命擔任台中后里月眉糖廠廠長。我認識他時,他已在台灣糖業公司擔任人事室主任。
據說,他最初信仰基督教,在與楊秀鶴女士經過數次辯論後,終於改信佛教。他對台灣佛教影響最大的,就是我請他參與佛教青年運動;因為我知道佛教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佛教,所以在民國四十二、四十三年時,就想發起青年信佛運動。後來有了一個機緣,知道台灣大學等多所學校青年,如王尚義、吳怡、張尚德等人,願參與佛教集會,於是我把二十餘位青年約在善導寺見面。
會中,這些青年朋友說,現在要叫青年人走進大雄寶殿,可能不容易,應該先有一些方便,來接引青年人親近佛教,例如郊遊等。確實,那個時候,佛教沒有活動,郊遊、參觀寺院倒是一個好辦法。於是我們約好,第一次的集會活動,定在四月某個周日,地點在中和鄉圓通寺,人數以八十人為限。因當時連坐個巴士、遊覽車的錢都負擔不起,所以只有叫學生前往圓通寺,大家在那見面。
商量後,悟一法師就語帶警告地對我說:「你下次不要再把這許多青年人帶到善導寺來,為了這許多青年人,就要花去多少費用,這我們可負擔不起啊!」我一聽,心裡一急,想到:這怎麼辦?我在台北沒一個落腳處,總不能老和青年人在路上會面啊!
既然善導寺不准,就表示佛化青年的因緣還未成熟。但就在此時,我看到前來參與的周宣德先生還在善導寺院子裡,尚未離開。我一個小跑步上前,說道:「周居士,禮拜天在中和圓通寺和青年的會見,由於那天我有特殊事情,恐怕不能參加,拜託你去領導他們好嗎?」
周居士一聽,非常歡喜,滿口應承,他說:「沒問題、沒問題!」接著我說:「總要買一點香蕉、糖果帶去,當成點心,以增加郊遊樂趣!」周宣德當然也知道我很為難,立刻又承諾:「這個沒有問題、這個沒有問題!」周居士的慨然允諾,讓我如逢大赦,覺得這一切都太美好了,真有得救之感。後來周宣德先生也就因此一手接辦大專青年活動。
周宣德實在是位很熱情、很發心的居士,他在各大學成立佛學社團,如台灣大學晨曦學社、師範大學中道學社、政治大學東方文化研究社、中興大學智海學社等。
他不但成立社團,提升大專青年學佛風氣,且透過南亭法師介紹,認識旅居加拿大的僑領詹勵吾先生;由於詹先生的發心,將位於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精華地帶的一棟四層樓房出售,並將所得款項,全部捐給大專學生獎學金。所以一時之間,全台灣各個大專學校紛紛以學佛,乃至能獲得這個鼓勵為榮。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