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醫師,你的病人黃先生跟我很好,請多關照。」民代朋友打給我。
遇到這種情況,查房時會特別跟病人說:「某某民代是你的好朋友喔?他有特別關心你,所以,我來想想看,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由於病人知道有被關心會比較放心;而這位民代知道,我有給予協助,也放心。
「老師,你對於這種VIP,會給予特別待遇啊?」住院醫師問我。
「嗯,但並不算特別待遇,因為我們對所有病人,都是給予最好、最盡心的醫療,只不過,被特別交代的病人,會多讓他們知道,有人特別交代過。」
「這樣不公平啊?」「其實不會,有時候反而能促進醫病關係和諧。例如,以前某民代常拜託,讓他的選民能一直住在安寧病房。」「喔!是不是民代也誤以為,安寧病房是安養院?」
「對啊,經我解說,這位民代反而幫說明,安寧病房是急性病房,需符合健保規範才能住院。」
「透過民代幫忙解說,避免病家產生誤解,真是高招。」
「可是我知道有些主治醫師,對於民代甚至院長特別交代的病人,都一視同仁耶。」實習醫師也問。
「所以說除了病人有兩種,面對VIP病人,醫生也分成兩種,一種是會告知有被特別關心,一種不會。這兩種醫生反應,都跟醫生處事原則有關。」
「如果未來我們成為醫生時,哪一種比較好呢?」醫學生問我。
「隨遇而安,不必勉強。」「第一種醫生讓病人知道被特別關心,所以對醫療處置比較放心,除了減少病人焦慮,更可增強病人自信。相反的,要是醫療效果不如預期,也較易諒解。」
「第二種呢?」「醫療本來就是良心事業,不需找人特別關心,醫生就會給予盡心照護。」
「只是─第一種醫生,會不會太勢利呢?」
「只要對病人都盡心力醫治,就沒問題。以我為例,不管病人有沒有找人關心,都會同樣盡心盡力,這是醫療教育的核心價值。」「原來如此。」
「總之,不管病人或是醫師屬於哪一種,只要多一些坦誠溝通與諒解,不必找人特別關心,也能讓醫病關係更緊密,身心更平安。」
(作者為神經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