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至一五九九年/專題報導】
台灣雖然從史前時代就與海外常有往來,但一直到十六世紀,才進入有可信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並由不同國家取了不同名字。
南宋在十二世紀已把澎湖納入版圖,但直到明帝國(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中葉以後才有較多的漢人前來台灣,包括海盜、漁夫、商人。明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的《明實錄》(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開始以「東番」稱呼台灣。
一五七五年,西班牙神父馬汀在他的遊記中稱台灣為Tangarruan,這是東番(Tang-Hoan)的音譯,大概是福建漳泉漢人提供給他的台灣地名。
日本距離台灣不遠,早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就有日本海盜、商人來到台灣西南岸高雄一帶的「打鼓」(Takasago),這可能是日本人稱台灣為「高砂國」、「高山國」的由來(日語高砂、高山發音相近)。
歐洲從十五世紀進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率先發展海外經營。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紀末繞過好望角前往東方,十六世紀初陸續在印度西海岸、馬來半島落腳,並於一五一三年抵達中國廣東澳門建立據點,一五四三年來到日本九州。
一五四○年代,葡萄牙船隊從澳門走傳統的中國沿岸航路前往日本時,途中所看到並讚嘆的「福爾摩沙」(Ilha Formosa)美麗之島,指的可能是台灣北部,更可能是琉球。
西班牙人則是在殖民美洲後,從美洲橫渡太平洋前往東方,一五六五年在菲律賓建立據點。一五八四年,西班牙航海家法蘭西斯哥奉命尋找新港口,他從中南美洲橫渡太平洋抵達菲律賓,再從澳門經過台灣海峽前往日本。他在航海誌中也為台灣島取了美麗的名字「艾爾摩沙」(Hermosa,西班牙語H不發音)。
一五九七年,西班牙計畫從菲律賓攻打艾爾摩沙,西班牙世界誌學者艾爾南多手繪菲律賓、艾爾摩沙與中國海岸的地圖,獻給西班牙國王。這是全世界第一張台灣單島地圖,從中可看出,番薯狀的台灣已漸成形。
(本專欄是以新聞報導方式來書寫台灣歷史的發展,作者以「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為運作宗旨,讓人在閱讀台灣的歷史中,有身歷其境的感受。貓頭鷹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