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新聞】 台灣乳名:東番、高砂 福爾摩沙、艾爾摩沙

曹銘宗 |2013.12.30
2287觀看次
字級

 【一五○○至一五九九年/專題報導】

 台灣雖然從史前時代就與海外常有往來,但一直到十六世紀,才進入有可信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並由不同國家取了不同名字。

 南宋在十二世紀已把澎湖納入版圖,但直到明帝國(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中葉以後才有較多的漢人前來台灣,包括海盜、漁夫、商人。明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的《明實錄》(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開始以「東番」稱呼台灣。

 一五七五年,西班牙神父馬汀在他的遊記中稱台灣為Tangarruan,這是東番(Tang-Hoan)的音譯,大概是福建漳泉漢人提供給他的台灣地名。

 日本距離台灣不遠,早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就有日本海盜、商人來到台灣西南岸高雄一帶的「打鼓」(Takasago),這可能是日本人稱台灣為「高砂國」、「高山國」的由來(日語高砂、高山發音相近)。

 歐洲從十五世紀進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率先發展海外經營。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紀末繞過好望角前往東方,十六世紀初陸續在印度西海岸、馬來半島落腳,並於一五一三年抵達中國廣東澳門建立據點,一五四三年來到日本九州。

 一五四○年代,葡萄牙船隊從澳門走傳統的中國沿岸航路前往日本時,途中所看到並讚嘆的「福爾摩沙」(Ilha Formosa)美麗之島,指的可能是台灣北部,更可能是琉球。

 西班牙人則是在殖民美洲後,從美洲橫渡太平洋前往東方,一五六五年在菲律賓建立據點。一五八四年,西班牙航海家法蘭西斯哥奉命尋找新港口,他從中南美洲橫渡太平洋抵達菲律賓,再從澳門經過台灣海峽前往日本。他在航海誌中也為台灣島取了美麗的名字「艾爾摩沙」(Hermosa,西班牙語H不發音)。

 一五九七年,西班牙計畫從菲律賓攻打艾爾摩沙,西班牙世界誌學者艾爾南多手繪菲律賓、艾爾摩沙與中國海岸的地圖,獻給西班牙國王。這是全世界第一張台灣單島地圖,從中可看出,番薯狀的台灣已漸成形。

 (本專欄是以新聞報導方式來書寫台灣歷史的發展,作者以「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為運作宗旨,讓人在閱讀台灣的歷史中,有身歷其境的感受。貓頭鷹出版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