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山宣鑑(七八二—八六五),唐代禪僧,四川人,俗姓周,法名宣鑑,年少出家,博覽律藏,精通《金剛經》,時人稱為周金剛,他聽說南方禪學興盛,倡言「即心即佛」,與所學不相類,故大為不平,道:「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然後才能成佛,南方魔子,竟敢說即心即佛,真是大逆不道!」
他決定到南方與彼等雄辯,圖息歪說,於是挑著闡釋《金剛經》的專著《青龍疏抄》,由四川而下湖南。初到澧州,路上見到一位老太婆賣油餅,便放下擔子,要買點心吃。
婆子問:「你挑的是什麼東西?」
德山說:「是《金剛經》的疏抄。」
婆子說:「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你答得上來,我免費布施給你油餅點心,如果答不出,你就請回吧!」
婆子隨即問德山說:「《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的是哪個心?」
德山為之語塞,汗如雨下。
婆子說:「你還是去請教禪宗大師吧!」說罷,便挑起點心擔子,飄然而去。
德山依言參見了龍潭禪師,終於得以開悟。開悟之後,他竟將自己的著作,在大堂之上,當眾燒掉,且感歎道:「窮諸去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意思是說,即使自己讀盡了天下所有的玄言妙論,這些只不過像一毫毛被丟進無垠的太空裡,微不足道;即使自己費盡了世上所有的知識見解,也只不過像一滴水投入巨大的深壑裡,隨即淹沒。
事實上,《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等語之前,還有「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這裡所說的「心」,即指眾生的妄心,佛家認為「三世」本空,眾生所見諸相,都是眾生妄心的產物,所謂點「心」者,實無一物可「點」,也就是「無心可得」,一切皆空,故「無法可執」的意思。
老太婆故意略去上文而只截取下文以問,德山雖精通《金剛經》,然僅止於唇上的語言文字,未能於身體力行實踐,故作答不得。
「三世本空」,且「諸心非心」,故現在、過去、未來等三世心皆不可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