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的人體生物資料庫計畫昨天執行滿一年,已收集一萬五千個健康人的身體狀況、生活背景資訊,目標是收集二十萬人的資料,以建立專屬台灣的人體資料庫,提供醫學界做研究,希望能找出最適合台灣人的醫療方法或藥物。
人體生物資料庫建置一年來,根據資料庫統計,國人體脂率有偏高的問題。且針對部分個案進行追蹤,發現台灣民眾最容易得的病,男性是胃潰瘍,其次是腎結石;女性則是子宮肌瘤,比率高達百分之二十,遠高於其他疾病。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由中研院負責,未來十年要投入七十億元經費建置,預計民國一百一十年將收集二十萬筆沒有疾病的民眾檢體。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沈志陽指出,資料庫可針對各種疾病比對人體基因,交叉追蹤到底是基因還是其他因素引發疾病,進而研究治療方法。
沈志陽舉例,一個人發生疾病後,除了看醫生,如果能確認生病前的健康狀況,甚至有健康時的體重或其他指標,可以確認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
例如,吸菸與肺癌的關連性,可能要四十年長期追蹤才能確認,就需要完整資料庫才能提出佐證,因為病人無法清楚描述四十年來的體重與身體詳細狀況,資料庫卻可以做到。
該計畫也將收集十萬「疾病人」的資料,針對幾項特定疾病調查,建立疾病資料庫。資料庫對隱私的防護相當嚴謹,不用擔心個人資料外洩。
沈志陽說,民眾提供資料將能嘉惠下一代的健康,只要花兩個小時、四個步驟,就可以完成,自行前往醫院提供資料的人,還有三百元的回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