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花蓮行

王岫 |2013.12.09
1475觀看次
字級
 微雨中的馬太鞍濕地,迷濛而詩意。圖/王岫

有快十年沒去過花蓮了吧?參加這次北美館志工團所舉辦的花蓮旅遊,號稱山海生態之旅,不僅要搭麗娜號郵輪,還且,所去的慕谷慕魚、林田山林場、馬太鞍濕地等,都是沒去過的,所以,對這趟旅遊,不禁有點期待!

 前幾天,還都是氣溫快二十六度的晚秋好天氣,想不到出發那天,東北季風就壓境了,台北天氣已是陰霾霾的,搭遊覽車到蘇澳港時,更是一陣陣大雨,把奔向碼頭的大家都淋得狼狽不堪。

 風雨使得在船上「左看海上鯨豚逐浪躍游,右觀蜿蜒蘇花公路上清水斷崖等壯闊景色」的旅行社宣傳詞彙,隨之破滅。我們只能枯坐船內經濟艙,無論左看右觀,都是灰濛濛細雨一片,而且,因為海浪大,出了外海,開始有了顛暈之苦,好在,還算可忍受範圍。麗娜號郵輪雖然為花蓮交通多開闢了一條藍色公路,但一星期只行駛五、六、日、一共四天,又常因海象取消航班,以蘇澳、花蓮間,夏季多颱風,冬季又苦於東北季風吹襲,大概經營起來頗不容易。

 多次在日本搭這種內海郵輪,一向覺得舒適,沒想到第一次在國內搭乘,反而覺得很辛苦,差點嘗到暈船的滋味了。怪不得,花蓮人一向爭取聯外交通的拓展,因為火車客運不敷需求,蘇花公路顛狹彎曲,海上交通則辛苦又不定;風雨中,搭了麗娜號,更了解到花蓮人的心境了。

 幸好,到花蓮後,天氣稍好些,只見微微細雨把山嵐染上薄薄茫霧和氤氳水氣。

 慕谷慕魚是在秀林鄉銅門村的一整片生態廊道的美名,將廢棄的軍事營地,以修繕的方式化身成為遊客服務中心,並塑造這裡成為溯溪、古蹟巡禮與生態旅遊的絕佳景點。

 因為山上道路狹窄,會車不易,我們是搭當地原著民組成的小巴車隊上山的,整個風景,其實就像中橫和太魯閣風景區的縮影,所以,其中也有一處叫「小天祥」的景點。只是慕谷慕魚因為是新景區,觀光客較少,更富原始風味吧。

 這趟旅程,對載運遊客的小巴車隊印像深刻。

 一個車隊五、六輛七、八人座小巴,一定有車隊長,車輛也都按序編號,配備無線電好聯絡。上山行車或停車,一定隊長車在前,再按序行之,路上要在那裡停車、會車,以及各車有何狀況,都以無線電隨時聯繫。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則是以前山林採伐事業留下的歷史痕跡,舊日因伐木興盛所建的宿舍、各種活動聚落和建築,也算是一座座在山林和戶外的博物館。比起羅東的林業文化園區,這裡在四周峰巒氛圍之下,多了山林野趣。

 馬太鞍濕地,則是世居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這片豐饒的濕地供應了部落的生活所需,廣達十二公頃的面積,更是花蓮縣面積最大的生態濕地。所以阿美族的導覽員,在這裡為我們細說了阿美族如何食衣住行,並特地在一處「休夫屋」草屋前,風趣地介紹了阿美族母系社會中,男人們種種的苦處,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

 印象最深刻的是所謂「巴拉告」 (P a l a k a u,不過,據說即將要正名為「米卡富思」  m i k a f u s了,因為前者只是指捕魚的魚巢,後者才是整個環保生態的捕魚方法)的古法抓魚方式的展示,因為這種為魚蓋「豪宅」(給魚住息的的巢穴),不僅環保,又能為魚兒保持一定的生態平衡,是現在大量濫捕魚類的海上魚民,所應學習的精神,好幾百年來,在山上的原住民,就知道「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的道理,在海上的補魚者,更應該知道過度濫捕魚類,將導致魚源枯竭吧!兩天的花蓮行,雖常在綿綿細雨中行走,但看見的山林更清瑩亮麗,加上環保生態所見所習,這趟旅程,還是頗有收穫哩! ‧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