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楚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這位華人首富希望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一定要比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
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充滿誘惑。因為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所以,在創業成功之後,李嘉誠享受過金錢帶來的上流社會快樂。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腕表,開名車,住豪宅,甚至擁有超級遊艇。
但是,就在搬進新宅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回憶說,鬱鬱寡歡的自己常獨個駕車到西環半山發呆,直到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他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將基金會捐獻教育和醫療,在故鄉成立汕頭大學。「辦學是個無底洞,此舉曾引來朋友的擔憂,但他志氣堅定。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對汕大的濃鬱情感。李嘉誠說,雖然自己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李嘉誠把基金會當第三個兒子,不偏心,「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也因此,理所當然的,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分得三分之一財產。